雷军敲钟小米上市跌破发行价 成为中国的乔布斯究竟有多难

首日上市,小米便遭遇破发,开盘跌2.35%,报16.6港元,跌破17港元发行价。一旦小米在港股低于普遍预期,雷军更难以拿新经济独角兽概念说服国内投资者。

7月9日9点,备受瞩目的小米集团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成为港股市场“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的首家上市公司。首日上市,小米便遭遇破发,开盘跌2.35%,报16.6港元,跌破17港元发行价。截至发稿,小米股价报16.32,下跌4%。

 

 

小米1000亿美元估值遭腰斩,雷军首富梦碎

7月6日,小米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披露了IPO发售价及认购结果:每股发售价定为17港元,公开招股及国际配售分别获9.5倍及1.1倍认购。

 

 

小米原定发行价区间为17-22港元,最终定价区间下限,以17港元的价格计算,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239.75亿港元。同时对应市值处于预估区间下限,约3804亿港元(490亿美元)。

6月20日,即将创下12天闪电上会记录的小米集团在最后一刻向证监会撤回上市申请,雷军的CDR第一股之梦彻底破灭,消息尚未正式公开,小米帝国的估值已出现暴跌。今年初,小米估值一度高达1000亿美元,此后一路走低,JP 摩根和瑞信分析师给出了小米 920 -940亿美元的价值。到了5月, 小米非正式估值又被定在700-800亿美元 。在上会前一日,路透社透露小米估值进一步下调至550-700亿美元之间。

在资本市场不断看衰小米的同时,雷军冲刺首单CDR失败,还将继续发酵,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此前,业界预计小米最快在本月底公开招股,募资100亿美元,其中,在港集资约70亿美元,余下30亿美元通过在内地发行CDR方式上市集资。

估值暴跌一半只是噩梦的开始

如今,小米的融资规模面临大幅缩减,在香港IPO规模至多61亿美元,从原计划的100亿美元大降四成,这意味着雷军的激进扩张计划也将受阻。

在招股书中,小米表示,30%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核心自主产品,30%用于扩大并加强IoT 及生活消费产品及移动互联网服务(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业的生态链,余下的40%则主要用于全球扩张。

坦白说,目前的确不是上市的好时候,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沾边。

首先,宏观层面,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去杠杆,以降低风险,从而市场资金面呈紧张态势,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降低;其次,港股正迎来新股破发潮,像平安好医生、众安在线、易鑫集团、阅文集团四大港股新经济独角兽,都纷纷破发;最后,市场对于小米认购反应冷淡,甚至还爆出抽飞现象。数据显示,小米公开招股及国际配售仅分别获9.5倍及1.1倍认购,均属于轻微超额认购,远逊色于平安好医生超650倍、阅文集团超620倍的认购情况。

撤回CDR申请时,小米曾信誓旦旦地表示,经过反复慎重研究,决定分步实施在香港和内地的上市计划,即先在香港上市后,再择机通过发行CDR的方式在内地上市。

每一次看似潇洒的告别都隐含着难以言说的无奈,这多半意味着后会无期,雷军心知肚明。

尽管港交所官方对拥抱新经济显示出深厚的兴趣,但整个投资界实际上并不友好。

去年下半年,国内的几支本来备受看好的腾讯系新经济股,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众安在线,在线文学服务提供商阅文集团,汽车新零售第一股易鑫集团,相继登陆港股,但在初期的热捧后,均陷入持续的低迷中。

截至6月20日收盘,众安在线、阅文集团、易鑫集团已较一年内最高价分别跌去了46.6%、32.5%、65.2%,其中,众安在线与易鑫集团目前股价均在发行价以下,即便是马化腾的腾讯帝国在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加持下,也蒸发了16%。

相对于这几家动辄高达50%的超高毛利率,小米的毛利率徘徊在10个点左右,且随着国内手机市场接近天花板,雷军帝国的前景异常暗淡,远非其他几只新经济股可以相提并论,显然不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强的信心,换句话说,上市后,小米跌破发行价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一旦小米在港股低于普遍预期,雷军更难以拿新经济独角兽概念说服国内投资者。

 

成为中国的乔布斯,究竟有多难

此前有人把雷军称为“中国的乔布斯”,小米也被认为是最有“苹果”气质的产品。然而,雷军并不满足于成为成乔布斯第二。采访中他说,不喜欢别人叫他雷布斯,尤其是西方媒体,里面暗含“中国山寨”的批评。他说,雷军有雷军的精彩。

现实中,小米一直因研发能力薄弱、投入远逊于主要竞争对手而饱受诟病,最近又因失去首席科学家深陷舆论漩涡,此次募集资金骤降,不仅将显著影响其全球扩张步伐,而且将使雷军提高这家廉价手机制造商研发能力的计划构成重大打击。

无论在招股书中还是公开信上,小米都毫不掩饰国际化的野心,未来,全球扩张战略将是小米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尽早实现国际业务收入占一半以上。

从财务数据上可以看出,海外市场也的确是小米营收的主要增长点。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分别为40.56亿元、91.54亿元、320.81亿元和124.7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呈逐步上升态势,分别为6.07%、13.38%、27.99%和36.24%。

截至目前,小米手机进入了74个国家和地区,在14个海外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市场前5名。以印度为例,根据IDC统计,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市场份额达到30.3%,连续三个季度成为印度第一。同时,小米招股书还公布了印度市场的经营数据。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印度的总资产为57.29亿元,净资产为4.9亿元;2018年1-3月,小米印度的营收为61.27亿元,净利润为-1.31亿元。

小米招股书透露,除加强在印度的市场领导地位外,公司还将专注于渗透新市场。2018年,公司计划进入或巩固在东南亚及欧洲 (包括已取得初步成功的印度尼西亚及班牙)的市场地位。 2019年及未来,公司计划在欧洲、亚洲及其他地区进一步扩大地区覆盖范围。

野心是美好的,但现实却需要直面。频繁陷入专利诉讼案中的小米想要进军欧美市场,那么它的知识产权问题或成定时炸弹。

众所周知,欧美市场是对知识产权管理极为严格,若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便入场,将面临大量的专利诉讼的风险。小米在CDR招股书中也提到陷入专利纠纷的风险,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尚未解决,未来依然存在新的索赔风险。例如,2018年5月欧洲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隐私保护法案《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随即小米生态链企业Yeelight宣布因无法满足GDPR而暂时下线欧洲的智能灯具服务。如果无法及时克服海外市场的这些非商业壁垒,小米的全球化道路可能遭遇挑战。

所谓福祸相依,重重压力下,小米如果能在压力下补齐自己的短板,那么,其很有可能将从一家优秀企业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米库创业网综合自亿欧、中新经纬客户端、中国基金报等;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