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创新发展

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纪实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支持、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主办、北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隆重举行。“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是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论坛之一,也是海内外知名高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促进创新创业的国际性盛会。

本届论坛主题为“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来自约500所高校的12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来自政府、研究院、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媒体的代表,总计约1500人出席了论坛。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会长、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办原巡视员刘玉兰、陕西理工大学校长张社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院士、中科创大创始人、总裁刘继军和科大讯飞轮值总裁陈涛共同围绕《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就产教城融合和共同发展到底怎样来实现、如何打破高校和社会企业之间存在的玻璃幕墙、人才侧和产业侧怎样才能真正地有机结合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科创大创始人、总裁刘继军表示: 产教融合最大的痛点是在体制和机制上,大家在观念上都认为产教融合非常必要,但是到现在为止,高校和社会企业之间还是存在一道玻璃幕墙,可以相互看到对方,但是真正走入对方的时候是有很大的障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院士提到:在化学中,融合这个词是固体之间进行化学反应进行融合,液体之间是熔化。融合的结构往往是没有界面的,是固态的。产教城之间的融合之间是有一堵幕墙,有观念的问题,又有各自的目标,各自的使命,是不同的个体互相之间怎么样的更多的结合与发展。

陕西理工大学校长张社民在谈及产教融合发展谈到:小城市,中小城市相较于大城市来说与大学融合比较容易一点,把大学与城市的融合比做谈恋爱,结婚生子。首先大学与城市要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然后才能结婚。结婚了才找你的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你的生长点,最终生儿育女。陕西理工大学办学60年,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块是相通的。

科大讯飞轮值总裁陈涛在讨论中提出: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两个趋势,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面临的老龄化逐步严重,生产力要素要在城乡之间进行分布,这里面会产生很多的机会和问题。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教育界,要面对这些问题展开,在这些层次上可以达成利益,利益是价值。比如说像讯飞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是做赋能的,科大是可以在一些产业里面可以做一些示范。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会长、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办原巡视员刘玉兰谈及如何做好创新创业的教育提到: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叫真正的创新,其他模式创新那都是跟随着技术创新而来的。科技在哪,在大学,在研究院所。在大学里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出来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

刚才我们听到各位有很多的演讲,也谈到了一些案例,同时说出了自己理论性的见解,讨论的环节中大家要做的就是思想的交流。

第一个话题,融合和共同发展到底是怎么融合,怎么来促进,在哪些方面我们能够一起做事情,痛点在哪,于是会机会就在哪,痛点是什么?

刘继军

产教融合,其实最大的痛点,我个人感觉是大家在体制和机制上,其实现在大家观念上没有任何,都认为产教融合非常必要,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家可以感受到一点,高校和社会企业之间还是存在一道玻璃幕墙,我们可以相互看到对方,但是真正走入对方的时候是有很大的障碍。

主持人

这墙高不高,容易穿越吗?有请郭院士。玻璃幕墙的说法你同意吗?

郭传杰

我是赞同他的看法的。我是搞化学的,融合这个词是固体之间进行化学反应进行融合,液体之间是熔化。融合的结构往往是没有界面的,是固态。但是在产教城之间的融合,我没有更好的词,但是我觉得这个词不能完全表达产教城结合发展,所以这个之间是有一个幕墙,有观念的问题,而且又有各自的目标,各自的使命,还是不同的个体互相之间怎么样的更多的拥抱。

主持人

痛点是各自有各自的目标,各自都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怎么拧成一股绳发展。所以想请张校长聊一聊,谈到大学,你是很有发言权,台上两位是来自大学的,所以两位阐述一下观点。

张社民

大学和城市,还是想说一点,郭书记是大城市,陕西理工大学是小城市的。大学和城市刚好是合肥和中国科技大学地位是反的,我们的学校未必有城市有名气。小城市,中小城市和大学融合我觉得比较容易一点,这就是刚才刘书记谈的我们合作比较愉快。我把大学与城市的融合比做谈恋爱,结婚生孩子。首先大学与城市要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然后才能结婚。结婚了才找你的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你的生长点,最后就生儿育女。

主持人

校长你刚才说互相要认识,欣赏,这认识和欣赏可不容易,你可知道现在谈恋爱阶段是相当难的,怎么能在众多因素和要素当中真正认识到对方的优势,这个是不是请您再讲一讲。

张社民

其实这个是双方文化不要有冲突。陕西理工大学办学60年,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块是相通的。但是更大的是在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仅是社会利益,还有经济利益。

主持人

陈总,我知道你不仅做科大讯飞,还在做AI培训,所谓利益一致是不是能让我们真正绑定在一起,我们怎么找到跟自己最能走的远的,才能真正找到未来发展前景。

陈涛

这里面稍微有一点不一样的,我认为联结在一起的可能不是简单的利益,我觉得是通过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趋势。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两个趋势,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个层次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面临的老龄化逐步严重,生产力要素要在城乡之间进行分布,这里面会产生很多的机会和问题。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教育界,要面对这些问题展开,在这些层次上可以达成利益,利益是价值。

主持人

利益可以拆分开,利和益。这是刚才校长想表达的意思。

陈涛

第三个是政府和城市要参与进来。刚才讲城市还有政府,政府是管理城市最主要的,很多的机会是来自于城市的发展,要把这些机会拿给学校,拿给产业界,拿给当地的产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思路要清楚,他制定政策或者资源,不见得所有事情都拿钱可以搞定,他有时候出政策,出思路,出导向。最后是分工。比如说像讯飞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我们是赋能的,我们在一些产业里面可以做一些示范。

主持人

刚才几位嘉宾说的不同,事实上我觉得几位都在说一个话题,就是刚才郭老师说的化学反应,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找到可以渗入的机理。陈总说到教学与企业方面的关系,实际上我们中科创大也是和产业结合,也和教育结合,陈总说的是不是在你身上有体现。

刘继军

第一是利,第二是益,第三是空间。我们更追求益,就是社会的责任,社会价值,以及我们自己内心的成就感,我们为高校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是有深深的成就感在这。就像今天有这么多人来参加论坛,我们是有很强烈的成就感。第三就是空间,我们合作做这件事,我们现在看不见眼前的利益,但是我们为未来赢得了发展空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要把短期、中期和长期做一个结合。

张社民

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是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共同体。

主持人

校长不仅对结婚恋爱这件事情感兴趣,说实话他说了一个词让大家产生讨论,利和益。利不是短期之利,赚快钱在中国来说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更难的是如何真正找到未来的发展点和生长点,让现在我们就有所准备,这个才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说到这要说到生产力,未来生产力从哪,从创业创意创新来。刘会长,既然咱们说到必须要做这件事,从您的角度来说,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说,高校到底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线上,从您的角度来说,您会做科技研究,从哪个方面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现在大家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创新和创业,真正希望的那个方向。

刘玉兰

怎么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什么叫创新?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叫真正的创新,其他模式创新那都是跟随着技术创新而来的。科技在哪,在大学,在研究院所。在大学里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出来,我觉得非常必要。我看到中科创大是无到有,到今天蓬勃的发展,还是非常高兴,我觉得单总和刘总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们一直在坚持,我今天也非常感谢在座的所有的大学来宾,还有特别是天大。我经历了创大的不容易,他们是敢于吃螃蟹的人。

主持人

咱们说说螃蟹是怎么吃的?

刘玉兰

当时单总提出来说要办中科创业学院,我当时和天大的校长比较熟,我从天大开始。找了李校长,因为当时比较了解,我在科技部,他在天津科委做主任,他觉得这件事非常好。我给了单总还有刘总汇报以后就把这个事互相碰撞,碰撞以后觉得这件事情就好了。

主持人

怎么碰撞的?

刘继军

特别感谢刘司长牵线搭桥。我们合作的时候因为是第一个高校,确实是很难的,李书记当时在跟我交流的时候也想,他说我们合作搞创业学院,我们怎么合作,我也没做过。而且我们这样传统的,100多年的老校,创新的东西没有尝试过,我们怎么定位它,我们是培养企业家吗。我跟他谈的时候希望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大学里面做一个教育创新的实验区,他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认可,中国的发展确实和深圳特区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多一个实验区是有很大意义的,教育创新的实验区,或者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的创新。所有的创业学院都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个当时在学校里有很大阻力,还好我们有很多高校在成立理事会,我也是好几所高校的理事。希望社会的力量能够参与到高校整个教育教学的环节里。还有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一直强调人才培养规律,我记得厦门大学的副校长说过我们应该把人才培养规律是不是应该把它进行一些更新换代,因为我们所谓的人才培养规律已经制约到教育了。我们应该把整个人才培养方式模式做一些颠覆。最重要的一点,国务院在1月份春节前的时候,刚刚颁发了95号文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个文我阅读的时候发现我个人觉得国务院对这件事极其重视才会有这样一个文出来。一个是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问题需要迫切结果,还有高校对社会贡献度的提升,也是产教融合。

主持人

我们请另外两位校长回应一下,他的说法、做法、想法,是不是能在更多的高校展开,并且我想刘总和陈总他们有各自的探索,根据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方式,请书记和校长回应一下。

郭传杰

谈两点。一个就是教城还有产之间的结合有多样性的,因为城市有大有小,所以这里面有很广泛的结合的形式。第二个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多样性,给产教城的结合提供了很多新的方式。如果现代科学技术都是像国家电网这样的,学校很难参与。如果都像核电一样,也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现在现在的技术,刚才办到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之所以有生命力,我觉得很大的,它的生长的,能够发展的就在产业,所有的产业,包括传统的产业结合起来。

主持人

多种方向,与此同时产业链的改变和延伸,给大家带来多种机会。

郭传杰

还有石墨烯,这是最好的材料,它各种各样的性能,你在不同学校,不同地方都可以发挥作用,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科学技术本身也给产教城融合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我这个地方小一点,城市小一点就不好做了,或者我的学校是以应用为主的学校,我觉得正好是这样的技术发展态势提供这样一个可能。

主持人

都有机会,你们说科技才是真正能带来创新创业的动力。

张社民

这两年在高等学校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在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些问题表现的极为突出。我是觉得可能还得针对不同的院校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主持人

你觉得应该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

张社民

谁来教不仅仅是学校来教,如果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学校来教的层面,估计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外边的,企业的人员参与,我估计可能创新创业教育做到一定程度就做不下去了。教什么可能对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和二本和一本肯定是不一样的。如何教就取决于老师了。

主持人

人才供给侧和产业供给侧现在出现了巨大的中间的空间,也就是说大家需求不一样,人才供给侧提供了一方面,产业要的是另外一方面。如果只是在大学里面几十年教书的老师教,那么我们不能够改变目前的状况。咱们人才侧和产业侧之间到底怎么真正的结合?

刘玉兰

我觉得谁来教,怎么教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社部有一套教材叫做SYB,就是你有一个想法我就变成现实,我来教你,这套课程的教材是花了500万欧元从欧洲引进过来。这个教材学完了以后是有证书的,在大学里面就有培训。有100多个讲师,你随便挑。生产力有10个生产力学院,包括刘总这个学院,我们当时也是生产力在教。SYB这套教材是非常成熟,非常好的教材,我们可以拿到高校去,帮助在校的大学生开始学,你只要有想法就变成现实,经过一系列的课程教育,就有创新的欲望。加上中科创业学院2000多名导师在帮助他们,学生们是可以创业,可以实现成功的。并且我们是发证书的,我们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讲完课之后发证书,学生可以在学校听我的课,全是网络讲。

主持人

您这相信魔法棒的力量。陈总回应一下,到底人才侧和产业侧之间现在需求,中间的空间有多大,怎么快速把这个事办了?

陈涛

核心问题是两点,第一个到底办学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第二个是学科导向还是问题导向。我们现在是兼顾教育部的要求下,在计划体制下坚持学科导向。第二个在现在学科建设的情况下做问题导向,成立综合性研究院。我们认为未来企业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懂电,或者懂专项技能,这是有GAP,但是应该有路径,但是这个路径是不是一个大家都能够去尝试的,我们还不是特别确定,有待于我们共同探讨。

主持人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在流动的过程当中,没有定式的,既没有现在所谓完全成功的方式让大家套用,这是不好的,因为大家都有各自不同情况和条件,也没有所谓的创新创业唯一的方式。当然刚才会长提到的教材,这是其中之一,我想肯定还有更多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教材是一个固体的,更多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学生们真正能力的提高。

郭院士补充一下。

郭传杰

创新创业教育我觉得教材是重要的,学院的大学里面的老师是重要的,但是它跟学院正规的教育是有很大的不一样。首先谁来教,我觉得要把我们这些创新成功的,或者是创新失败的,创业失败的企业家,甚至还没当到企业家程度的人士来教,可能比大学老师更好。

主持人

陈总真教吗,还是画一个大饼。

郭传杰

所谓的带创字的东西,创新人才不是有意识的培养的,乔布斯是谁培养的呢?真正培养出来的人有一定创新能力,不是创新的大家。我觉得关键是氛围、理念和悟性。一般教化学的老师,教计算机的老师再去教创业的不一定能教的好,他教的是知识,但是这个是创业。

主持人

再回到空间,郭院士强调在大的体制下要营造一个大的空间,让真正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有机会在各个方面找到自己成长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现在我还是想请教一下刘总,你也给我们分析一下人才侧和产业侧之间的关系。刚才我问陈总的问题同样给到你,是不是教我们的学生现实是什么样的?

刘继军

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太晚了,基本上等学生毕业了才参与。实际上应该从学生,刚开始在制定这个学生整个培养范式,或者模式的时候就应该参与,这是战术上的说法。从战略的角度来说,对高校来说要解决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咱们可以借鉴一下刚刚谈的创业型大学的斯坦福大学,他们提出来斯坦福的2025计划,我觉得非常好,这个计划核心就是开放大学,让学生活到老学到老。传统的大学是先知识事后能力,他是先能力后知识的过程。让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或者学生里出现混龄,这非常重要。

主持人

这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此同时我们的大学,或者整个教育系统与产业结合的过程中,怎么提供给大家终身学习的方式。的当然这个当中就有创新和创业的内容包括其中。

我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在你演讲的过程中,特别提到高校的引领。

刘继军

是的,这是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高校的新作为。

主持人

企业家等着高校引领了,高校怎么引领,能不能引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来自企业,来自产业来自城市的什么样的真正的支持。多少都不算多,我记得刚才几位老师都在说。但是到底是高校能不能引领,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有没有这样的魄力。

郭传杰

引领不是说领导,引领一个是思想理念的,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大学一个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所以通过文化理念这也是一种引领。第二个大学里面要去研究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新的业态,研究新的很多方面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不可能让所有企业做,企业还有利润。而且不仅仅完全是方向性的,现在新的规律发现出来对社会,对企业都是引领。在产教城的里面,落脚点是落在城市里面,能够支持经济发展,还有对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的改变也是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不仅仅是在经济利益增长方面。我觉得大学应该在这些问题上负起责任。

主持人

你的答案我们很喜欢,我们应该鼓掌。不是GDP,是人的成长,是精气神。请张校长谈谈,引领不引领,谁的责任。

张社民

特别好的话题。大学的办学理念上有好多的职能,我记得刘总刚才演讲的时候说大学要在经济方面进行引领,我觉得当时是有定义的。在经济方面我估计大学很难引领的。我同意郭院士的话,大学肯定在理念上,思想上引领,甚至在技术上也能引领。因为大学本身是具有批判性和独立性,在有些地方是绝对要引领的,而且它的前瞻性很强,但是在经济上进行引领,可能未必能引领。

主持人

做主持人最喜欢的看到的就是嘉宾们不喜欢互相的观点,刘总简单回应一下。

刘继军

我之前说的MIT,我是用数字来说话,说MIT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这个贡献本身就是在引领经济发展。事实上刚才郭院士和张校长都提到观点、理念方面的引领,我的包括创新都是需要引领的。我一点都不否认,但是这些东西确实很难量化,我觉得咱们高校一旦提到量化指标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畏惧,还是应该勇担责任,还是期待我们的高校能真正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说所有,但是会有一些起到这样的作用。

主持人

勇气不勇气这是一个大的话题,勇气在各个方面都应该体现。比如是不是敢投资,投资什么方面,高校有没有这个勇气真正把产业,把未来发展的前景融入到真正教学体系当中,或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真正走向社会,同时城市有没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把高校作为引领的方向,让更多的企业真正参与到城市的发展。

我们最后每位嘉宾简单总结一下通过今天上午的会议,现在的讨论,以及你此前和现在的思考,希望各位在中午进行午餐的时候,大家讨论一些什么话题,有什么样的收获。

刘玉兰

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

郭传杰

这样的一个场景,这样的一些对话,还有刚才的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创新火花的很好的课堂。

张社民

创新成为大学永恒的话题。

陈涛

产教城融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刘继军

产教城融合简单说就是我们每个人做好我们自己的事。谢谢。

主持人

谢谢。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场上的几位嘉宾,谢谢,谢谢各位。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