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纪实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支持、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主办、北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隆重举行。“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是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论坛之一,也是海内外知名高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促进创新创业的国际性盛会。
本届论坛主题为“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来自约500所高校的12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来自政府、研究院、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媒体的代表,总计约1500人出席了论坛。
在本届论坛中,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深度解析国家政策,中国教育学会全程指导,上百位大学校领导参与,举办多场校长和企业代表圆桌论坛,为产教城融合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各界大咖云集,观点高屋建瓴,听者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于现场进了题为《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主旨演讲。钟秉林在演讲中谈到:创新型人才要具备专博结合的知识基础,以新能力为特征能够高度发展的智力和能力,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要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身体体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他强调,在改革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明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尤其要细化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尤其要完善专业的调整和退出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平衡好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大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这里面也包括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变革教育观念,探索探究式的学习等等。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解决好关键问题,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要举全校之力,通过综合改革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大学的文化和育人氛围,这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完善学校内部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完善评价制度,关注核心要素,同时我们也要密切跟踪国际趋势。培养创新人才一定要拓展办学视野,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加强系统研究,注重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实践探索。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久的发展,到去年底我们国家各级各类学校达到了51.4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7亿人,专任教师1627万,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巩固率,另一方面要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正在加快普及,在普及的同时我们要注重保教质量的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今后的发展就是坚持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满足老百姓的选择性的需求。高等教育已经正在从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今后将是内涵式发展,加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今后还要充分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发展。把这些数据做一下国际的比对,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中国的发展水平已经跨入世界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服务,就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我个人理解,所谓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征是要有博专结合的、扎实的知识基础,以新能力为特征,高度发展的智力和能力,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要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要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第一,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首先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的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化的特征,体现在主要矛盾转化,从过去的上学难转变为现在的上好学校难,一方面老百姓迫切要求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发展不均衡,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老百姓需求。这个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我们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但是办好教育,办好学校需要遵循内在规律,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我们的硬件条件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学校重视,软件管理水平也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是精良的教师队伍,这是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教师长期积淀才能形成的。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的办学特色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绝对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且也不可能用钱简单地堆砌起来。为了化解这个矛盾,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式正在从外延式的发展转变为以优化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现在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的工作,包括学位授权的审核,双一流的建设,学位证书的发放等等都是围绕着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来进行的。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挑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进行转变,核心是创新驱动,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任务,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这几个方面正是我们大学能够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的地方。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它带来的社会职业的变化。传统职业内涵在更新,新的职业不断产生,社会职业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市场变化,我们如何根据这个来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提高大学人才培养效果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契合度,这是任何一所大学,不管定位如何,培养类型如何,都是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第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要多渠道筹资,包括缴费上学,这样一种变革使得学校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为教育消费者,他们更加关注教育收益率,民主诉求意识,维权意识大幅增强。第三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1998年扩招之前,全国的大学毕业生总量87万人,到今年820万人,增长了将近9倍,占到了我们国家今年新增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以上。国际上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影响还在,我们国家调低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使得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更加严峻。我们怎么样在培养当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我们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对他们开展有效的就业和创业的指导和服务是我们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科技发展的挑战。一个是学科发展趋势,一方面高度融合,另一方面高度分离。学科发展的综合化是主要趋势,我们要认真地考虑学校内部的资源在学科发展综合化的背景之下,应该如何优化整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跨学科研究和跨专业,乃至跨专业内的人才培养,这就必然涉及到大学内部的学术治理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的调整,尤其是我们大学教师的知识融合的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应该如何提升,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考虑。第二个确实就是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需要我们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使他们毕业之后能够应对来自科技社会的种种挑战。第三个特点是一些学科和技术领域孕育重大突破。比如说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我们都看到苗头,这个世界肯定会有重大突破。一旦在科技领域产生重大突破,必然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计算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我们又不可能具体预测到哪年哪月发生什么样的突破,我们要如何应对。中国成功发射了墨子号量子卫星,这个对今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以及安全技术带来的变革我们很难预估,如何应对。四个字:早做准备。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凝练学科和专业方向,如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四个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以及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知识传递的方式转变为现在的多向互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过程,颠覆着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样一种知识传递方式转变对我们的冲击在于大学的教师的身份、角色正在发生转型,从过去知识单向传递下的学生知识传授者到现在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这是国内外教育界一个高度的共识。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的所谓学习伙伴的关系,这样一种变革将冲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管理机制,教学和学习方式,乃至冲击到传统的教师布局。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我觉得最起码我们做到保持敏锐的目光,密切跟踪发展趋势,进行多样化的探索,能够在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方向下功夫,能够在教师参与网络教学上下功夫,尤其能够引导教师把线上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第四,国际化发展大趋势。首先是人力资源跨国流动势头迅猛。留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到去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了60万,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人员接近49万,都达到两位数增长,16、17学年度,美国的国际学生已经接近108万,其中中国内地学生占到了32.5%,第一来源大国。同时中国内地学生去美国读本科的已经超过了读研的学生,这是一个重大的拐点。另一个人力资源就是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第二个特点就是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速度加快。教学资源指的是课程、教材、课件等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几年发展势头非常迅速。随着师生的流动和教学资源的流动,它必然伴随着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方式在传播中融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要进行传播,先进的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也在进行传播,我想这一方面为我们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提升我们自己的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对我们如何积极推进中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传统优良,成绩聚集,尽管存在不少问题,社会垢病很多,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像上海中小学的教育已经是世界领先,已经传播到国外,这次得到了国家教学成果的特等奖,我们一些大学也积极在探索在国外建立新校区,发挥我们自己的教育方面的优势。总之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化战略思维,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理解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语言应用能力,这个不仅是对学术性人才,对应用型人才这方面也要加强。
第二,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好创新人才,关键是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和重要使命,也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应该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应该进行一体化的建设,我希望来自大学的朋友们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哪怕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也需要以知识基础作为支撑,以知识作为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也应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通过高水平的实用型、应用型学科建设来促进专业发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应该反哺人才培养。学生质量和创新能力是目前大学和学科各种排名指标体系的重要的测量维度,也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的载体。在进行双一流大学遴选的过程中,考量学术队伍、科研成果、学生质量和学术声誉这四个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大学在学生质量方面是最差的,所以我们争取有所建树,有所突破,这里面难点就是如何把学科和科研资源,项目经费结合起来,由于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转为学生教学课程的新内容,开出新的教学实验,能够为本科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能够支撑特色专业建设。这方面转化,我个人理解就像把科技成果转为生产力一样,不是自然而然的,这个过程十分的艰难,需要教师投入,需要学校政策的导向。
当然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几个问题,我们如何进一步的明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尤其要细化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我们如何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我们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平衡好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如何加强大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这里面也包括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我们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和信息技术融合,变革教育观念,探索探究式的学习等等。我们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解决好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如何进一步的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要举全校之力,通过综合改革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们如何进一步的优化大学的文化和育人氛围,这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如何完善学校内部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完善评价制度,关注核心要素,同时我们要密切跟踪国际趋势。我想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每个学校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归纳一下,培养创新人才一定要拓展办学视野,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加强系统研究,注重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实践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作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全国教育社团,我们的宗旨就是坚持学术为本,为学校发展服务,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六大功能,同时发挥第三方的特点,能够为大家做更好的服务。
谢谢大家!
(来源:米库创业)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