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纪实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支持、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主办、北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隆重举行。“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是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论坛之一,也是海内外知名高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促进创新创业的国际性盛会。
本届论坛主题为“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来自约500所高校的12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来自政府、研究院、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媒体的代表,总计约1500人出席了论坛。
在本届论坛中,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深度解析国家政策,中国教育学会全程指导,上百位大学校领导参与,举办多场校长和企业代表圆桌论坛,为产教城融合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各界大咖云集,观点高屋建瓴,听者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在现场以《高校与城市互惠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市协同发展为例》为题进行了演讲。在演讲中郭传杰通过讲述合肥市和中国科大如何将科教资源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的示例,丰富而精彩地描绘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典范。
谈及如何将科教资源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他认为首先观念要更新:城市是主要方面,要把学校的资源当做城市发展的必然的动力;其次要科学谋划,作为科教机构应该有比省市地方更具有前瞻性的东西,所以当时把合肥作为创新型试点城市,当时全国还没有;最后是时机相宜,打造一些结合带,就是产业带,还有结合体。
郭传杰强调:学校一定要主动去服务城市经济,要科学谋划。作为科教机构,应该比省市地方更具有前瞻性。新科技革命正在带来巨大机遇,中科院在2006年就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大学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应该抓住机遇。一个是要按照趋势办事,第二个要理性的实干。这样就可以把一个城市,一个大学的故事延续下去,并且能够说好。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上午好。
今天是以产教城融合为主题的论坛,我应邀来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一个大学和一个城市之间的故事。就是合肥市和中国科大的故事。在合肥市在起飞的过程当中,我正好从北京到中科大去兼职工作做一段时间,我比较了解合肥在起飞的十几年里怎么去结合的工作。
合肥市是如何被产教城融合定义的?我用这个题目就是想说可以看一看,对照一下我是这个世纪初从北京到合肥工作的,当时合肥给我们一个印象,确确实实不怎么样。我去了以后从省委、省政府所在的长江路骑自行车走十几分钟就到了城乡。现在合肥确实是有大都市的格局,现代化的气派。一个城市看它交通就可以看出它的格局,特别是机场。2002年从北京到合肥4趟,当时合肥到北京开始还有4趟,到2004年只有3趟。现在合肥的新桥机场非常具有现代化的气派。经济当时真的比较穷困,第一批985大学里面,除了北大、清华以外,其他学校都是部门,财政部代表国家在地方共同支持,财政部3亿,科学院3亿,我们能给,但是安徽省的3亿是个零。我找他们书记,找他们常务副省长说这个事,最后给了20万,一年20万做人才方面的事。但是现在合肥,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是连续几年跨九个台阶,在省会城市里面排前十位。要知道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合肥原来是没有工业,现在合肥市已经作为省会城市,千亿财政的目标。
要说吸引力,当时科大的校园网里面,BBS上面整天都是叫我们为什么要到这个苦地方,我们回北京吧。我到了科大以后有20多个院士给温家宝写信,让我转给总理,让把中国科大搬回去。当然是不可能的。现在不但科技大学没有想着搬走,而且北京,全国的很多大学,像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都纷纷的到这里办学,有点像深圳的味道。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到底合肥为什么就在15、16年的时间里变成现在这么有吸引力的大都市。我想跟我们今天的主题非常契合。
合肥原来就有很好的禀赋,比如说它的教育方面,科教力量非常强。合肥城市不大,但是有54所高等学校,另外在国际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果一个小城市,一个大学,往往大学是代替了小城市的名字,别人不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这个例子很多,包括牛津、剑桥都是这样的情况。我听当时的合肥市市长给我说过两三次,我到北美去,我说我合肥的人家不知道,我说我是科大所在的城市人家就知道。现在就在2014年自然出版集团写了一个关于中国,里面提合肥。它是这么说的:合肥在许多年里都保持低调,然而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理科研究中持续不断的开辟新天地,这座城市正在进入全球视野。但是如果科教、文化的资源如果游离于城市发展之外,或者仅仅起花瓶点缀的作用,不能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于事无补。
如何将科教资源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我想合肥近十多年的发展可以提供几点认识。一个是观念要更新,首先是城市是主要方面。要把学校的资源当做城市发展的必然的动力,在开始的时候,合肥市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他觉得像科技大学,在我这;科技大学是国家的大学,在我这;我们跟他们多次座谈,后来在互动过程慢慢就起了很好的作用。9月20日中科大60周年校庆的时候,省委书记有一个致辞,他说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怎么支持都不为多,怎么保障都不为过。我们觉得在这个地方,学生叫苦不休,这个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学校里面一定要主动去服务城市经济,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第二个要科学谋划。就是我们应该从前瞻性的,因为你作为科教机构,作为大学,应该有比省市地方更具有前瞻性的东西,所以当时我们建议把合肥作为创新型试点城市,当时全国还没有。科技创新试点市落地合肥之后,国务院,当然国家很多政策到这来,又和国家发改委规划未来的中国科技发展。我多次找国家发改委和他们一起商讨国家综合科技中心,因为国家综合科技中心要有很强的科技力量,所以到去年国务院批了全国三个,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第三个地方就是小小的合肥。现在合肥的布局,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还有量子信息,以及可控核聚变,这几个方面的东西都已经进行了部署。第三个时机相宜。如果90年代科大和合肥没有结合点,但是到了新世纪以后,这个里面就不一样了,就有很多的可以结合的,这个也有时机的问题。第四要有结合地带,有结合点,结合面,打造一些平台。还要打造一些结合带,就是产业带,还有结合体。科大讯飞共建技术研究院等等这些都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第六个就是要有创新的文化,没有创新文化吸引不来人。当然我说的这些方面里都有很多的细致的故事。
新科技革命正在带来巨大机遇,中科院在2006年就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在到来。大学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应该把机遇掌握,但是这个不是所有条件好的大学,也不是所有大城市的,只要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是要按照趋势办事,第二个要理性的实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城市,一个大学的故事延续下去,并且能够说好。
谢谢大家。
(来源:米库创业)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