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纪实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支持、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主办、北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隆重举行。“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是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论坛之一,也是海内外知名高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促进创新创业的国际性盛会。
本届论坛主题为“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来自约500所高校的12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来自政府、研究院、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媒体的代表,总计约1500人出席了论坛。
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理事长孟庆国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
孟庆国表示,促进城市发展,核心是培养双创人才。我们提出了双创人才培养这样一个发展命题,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孟庆国通过举例,介绍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地方人才需求等方面都所做的有力探索。
孟庆国表示,教育服务社会,精准培养地方急需的人才,对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事实证明,社会对于高校的需要,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由此来看,校企合作的确是我们的根本途径,高校应在服务地方和区域过程中,通过创新,展示生机和活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代表,尊敬的各位嘉宾,下午好。
大家今天谈的问题,题目就是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双创人才。大家有没有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提出了一个双创人才的发展命题,这个命题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者对教育的一部分提出了要求。我想双创人才的培养任务,对于国家的要求和距离我们都有差距。精英大学有精英大学的差距。我今天主要是讲差距。比如说我认为98年扩招以后国家以地市为主成立了一批以示范专科学校为代表的地方本科学校,当时解决了老百姓上本科大学的问题,但是这些学校经过这么多年的运行,由于地市财政的差异,绝大多数的学校,大概是有600多所学校的生均师资、环境,地方政府大部分提供了。因为我是本科教学评估专家,我看了很多地方升级的学校,壳子都有了,但是它的师资队伍,它的教学仪器设备,还有国家对它的要求是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师资队伍方面,原有队伍不能够清理走,新人没有钱引进不来,区域又不好,精英高端人才也不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精英大学的没有问题,职业院校,中职是最好,高职次之。真正大学生就业难的,恐怕是新升本,有本科之名的学校。我理解双创对于我们这些新升本的学校是重大的问题和考验。我们也知道,这类学校非常艰难,让它在没钱没人没资源的情况下培养双创人才,它的出路在哪呢?这样的学校占了本科高等教育的多少,今天在座的有精英大学的领导,我想试问一下,大扩招之后,精英大学的本科究竟扩大了多少,精英大学的本科生在全国本科生中占了多少,本科生生均经费又占了多少,一般本科的经费又是多少。以这样的经费也在培养本科,自然就有着绝对的差异。当然这还是资金上的投入,还有先天的,所以这些学校培养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是促进的,是知道的,因此提出来了很多的政策,包括产教融合。因此产教融合对这些学校,就是本科生1/2以上是这些学校,600多所本科学校,新升本的本科学校生均都在1.5万以上。我们在座的包括我的母校天津大学,我看下面还有其他精英大学,我相信他们的本科生超过2万的不多。但是你的经费是多少?这样一般本科学校整个的经费5、6亿了不得了。高等教育绝不仅仅是双一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体系,精英高等教育只代表过去和历史,并不代表进步和先进,进步和先进是因为有了大众化本科,有了高职教育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多元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必须要讲的,感谢大会主办方让精英大学,职业教育,还有我们的声音都在这里发声。
我们这类学校做了什么样的事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我们发明了一条,就是按照中央的政策走产教融合。怎么做产教融合呢?我说一下,稍微有点成功的经验,就是建立一个机制,建立一种学院。建立的前提是什么?首先要解决好我们这类学校不是为国家简单培养精英。举个重要的例子,我们绝对缺乏高端人才,尤其高端制造人才,但是是不是有了这个,国家就没有问题了,不是。前苏联的解体让我们汲取教训,前苏联当时的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美国相比并不差,但是为什么解体了?教训很深刻,它的民生,它的人民为中心还没有落实,因此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是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梦。所以我们这类的教育必须跟上,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绝不仅仅在于顶尖的那些亮点,还在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底线,最弱的学校的质量的提升,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最底线。我在这呼吁,这类学校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应该得到更多的资源,帮助和支持。大家不要眼睛只盯着精英人才的培养,那个东西的正确早以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在今天,在未来绝不是唯一的。
再接下来,这类学校怎么办?我们要做的是瞄准地方发展,在这类学校办学定位上不要追求精英,模仿精英,不要痴人说梦,要紧紧抓住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改委和工信委对人才的要求,瞄准地方产业,城市产业发展要求,跟踪上当地城市的主流技术,打造政府、城市、学校、企业、行业这样一个和谐的共同体来培养人才。说的容易,这些理念出来了怎么做呢?一些学校有了办法,这是真正的创新是很少资源的创新,不要国家资源,不要教育部资源的创新。他们怎么办呢?河南有一所大学,他在一个河南的地市,他发现河南这个地市里边有20万人做产业,而中国的这个产业里面,有70%都是他们这生产的,世界上大概有40%以上也是他们提供的。什么产业?假发。有一个上市企业叫瑞贝克,这个学校围绕这个产业链,建立了学院。大家知道这样的学院建立,打破了我们按照传统逻辑建立的学科专业的模式,更不是这个学校原来所在的示范专科学校的模式,这种创新我觉得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创新,对他们是一小步,对我们学校具有引领示范,可复制,可学习的可能性。举办了一个产业学院,就是发髻学院。大家知道发髻从研发、设计到销售,包括刚才罗先生讲的互联网销售,包括白局长提的“低端”的立地人才培养,包括精英大学的顶尖大学的培养,我希望顶尖大学尽早托上天。我知道他们任务很重,但是我们这类学校的任务也不轻,但是我们得到的资源比他们少之又少。我在这类学校里面可是知道他们很不容易,很艰辛,而这类学校还在觉得他们钱少。主动融入地方,首先是创办高校的管理机制的改革,建立这个学院,其实对高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也要改变,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在有些高职院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设立了和产业密切合作的,已经组建产生了应用型高校独立自主的,自身特点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构。这一项改革的同时对于我们政府,我觉得是城市发展,我们培养了这样产业的人,为政府、城市、学校也提供了发展。当然还有例子,比如说师范学校转制之后,中文系怎么办,法律系怎么办。他们找到的办法是找政府,把它的体育系跟城市的群体运动,城市的体育局合作,把中文系跟城市的广播影视和音乐舞蹈结合起来,把政法专业和司法结合起来,走这样的专业产生行业学院的雏形,对我们这类学校是给了非常好的启示。这样实现了城市、学校、企业多方的共同发展,产生了新的、创新的运行体。特别是校内外建立的两支队伍,校企合作队伍都出来了。这样一个做法还为应用型高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点,这就是不要妄自菲薄,要立足实际,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问题作为学校的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主战场,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高。比如说我在河南还有一个学校见到,有一个是从美国学纳米技术回来的,我说你在这要做什么领导,他说不是,我现在把我这个纳米已经和我这个地区的陶瓷技术,陶瓷的研制和研发已经结合起来,他把纳米的材料进行改革做了发展。这点点滴滴的案例都为我们地方的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乃至在双创上解决地方急需创业创新人才都做了有力的探索。
服务行业,精准培养地方急需的人才对我们这些学校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这些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带来的活力,确实是阐释校企合作,是我们的根本途径,我们这种学校在服务地方和区域的过程中展示生机和活力。我相信各级各方的努力下,在我们自己的努力下,我们这类学校一定能够发展的更好。
谢谢大家!
(来源:米库创业)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