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民:扎根秦巴不辱使命,助力城市繁荣发展

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纪实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支持、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主办、北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隆重举行。“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是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论坛之一,也是海内外知名高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促进创新创业的国际性盛会。

本届论坛主题为“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来自约500所高校的12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来自政府、研究院、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媒体的代表,总计约1500人出席了论坛。

在本届论坛中,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深度解析国家政策,中国教育学会全程指导,上百位大学校领导参与,举办多场校长和企业代表圆桌论坛,为产教城融合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各界大咖云集,观点高屋建瓴,听者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论坛上,陕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保民以产教融合驱动城市发展为例进行了《扎根秦巴不辱使命,助力城市繁荣发展例》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他详细介绍了陕西理工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成绩。他强调,城市塑造大学,大学繁荣城市,陕西理工大学坚定走与城市融合发展之路,瞄准区域与城市发展需求,对接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科水平,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建设富裕文明,美丽的汉中,乃至中心区的各方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刘保民提到:随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交叉融合,带动以绿色、智能、重大颠覆性产业创新不时出现,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学校与城市融合发展也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其一,如何解决人才匮乏与流失是地方高校与非中心城市在产教城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其二,大学与城市合而不融必然存在,产教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其三,如何坚持自己的精神阵地,使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一新课题。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世。汉中的美好发展和华丽转身体现了时代特征和责任使命,赋予了这种城市新的承载力和感召力。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陕西理工大学将坚定不疑地走与城市融合发展之路,瞄准区域与城市发展需求,对接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科水平,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建设富裕文明,美丽的汉中,乃至中心区的各方面发展付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界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各位雅客高朋,齐聚汉人老家,共商产教融合驱动城市创新发展大计,可谓因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我们陕西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扎根于汉中的大学,经历了60年办学历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在此,我很荣幸同大家分享我们学校与汉中的故事与思考。

1958年为了培养陕南地区急需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农业技术等方面人才,陕西师范大学和省里知名高校,一批骨干力量跋山涉水来到汉中,筹建了汉中大学。1978年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1965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北大的指示,北京大学在汉中以北的连崇山下建立学校,代号653分校,对外称北京大学653分校。从这里走出去的10位院士和老北大人对这里充满了深情厚谊。1978年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原址上建立陕西工学院,着力培养工程技术人才。2001年,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河畔谱诗篇,连崇山下育英才。学校与我们汉中休戚与共,举起时代新篇章。

城市塑造大学,大学繁荣城市。60年来,我们与秦岭巴山紧密相连,与汉江汉中深度融合,我们始终坚持培育英才,服务区域的使命,准确把握战略要求和区域发展需求。树立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学校融入区域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专业融入行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与汉中,与区域同向而行,互动发展。汉中的繁荣为我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带来了机遇。学校的壮大也为汉中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添砖加瓦。

陕西理工大学坚持瞄准国际战略,立足汉中,发展实际,主动而为,形成了扎根秦巴,服务区域的鲜明办学特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主,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按照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要求建立起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主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先后增设食品安全工程、旅游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等适应汉中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在育人实践中构建了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形成了扎根秦巴、服务区域,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特色。建校60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13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行业精英。据统计我校70%以上毕业生工作在陕南秦巴片区和西部地区,汉中市基础教育行业60%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都毕业于我校。毕业生以敬业奉献精神和扎实专业技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紧随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汉中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和涵养保护重点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之一。2018年汉中市入选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支持新一批城市开拓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把论文写在秦巴山川,把科研成果撒遍汉水两岸,在长期科学探索中,我们学校形成的以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汉水流域文化史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突显出学校学科特色,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汉中三市建设要求,在现代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药、旅游文化等主导产业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具体来说依托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工业自动化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着力开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工业应用技术研究。航空标准制造业专利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广和应用。依托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资源生物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在秦巴自然资源生物保护与开发方面进行研究,长期参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基地自然保护区等八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建设,秦巴山区资源开发与应用,百万亩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及产业化营造。依托汉水文化,中国语言文学省级特色学科、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家发祥地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平台积极开展汉水流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研究,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提升了汉水文化研究水平,构建了汉水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分配模式,及其效益评估模型。开展了秦巴连片特困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预测等重大现实问题。

学校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共赢发展,汉中市政府自2013年以来,先后投入2000万元支持我校建设与发展,围绕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联合组建陕南发展研究院、石墨烯研究所等,共同研究、破解发展难题。我们主动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成为陕南及秦巴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汉中绿色产业发展研究被汉中市委市政府采纳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及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对汉水流域的水资源和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了汉中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和创新驱动发展监测,助推脱贫攻坚和创新驱动发展。立足于学校科研公共服务平台与科研团队优势,推进科技服务,近十年来先后参与汉中市“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主持“十二五”,“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汉中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汉中文化名片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汉中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商务发展规划编制等。发挥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陕西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以及陕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平台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推广与转让,专利战略研究、人力资源培训、脱贫攻坚培训等社会服务。我校每年向汉中市所属企业派出首席工程师近百名,与企业建立一对一的技术服务体系,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使企业新增产值数百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为陕南及汉中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我们应该做的贡献。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伴随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交叉融合,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产业创新不时出现,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学校与城市融合发展也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其一,如何解决人才匮乏与流失是地方高校与非中心城市在产教城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二,大学与城市合而不融必然存在,产教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其三,如何坚持自己的精神阵地,使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一新课题。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世。汉中的美好发展和华丽转身体现了时代特征和责任使命,赋予了这种城市新的承载力和感召力。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陕西理工大学坚定地走与城市融合发展之路,瞄准区域与城市发展需求,对接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科水平,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建设富裕文明,美丽的汉中,乃至中心区的各方面发展付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米库创业)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