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纪实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支持、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主办、北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隆重举行。“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是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论坛之一,也是海内外知名高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促进创新创业的国际性盛会。
本届论坛主题为“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来自约500所高校的12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来自政府、研究院、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媒体的代表,总计约1500人出席了论坛。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姜大源表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对职业教育来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去年12月5号国务院出了第一个文件,是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今年2月5号,教育部等六部委出的第二个文件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文件。姜大源围绕这两个文件展开了全面、详实、深刻的解读。
以下为演讲实录:
孟庆国校长说,如果说清华北大是培养顶天的人才,职业性和应用型要培养立地的人才,没有立地何以顶天。孙春兰副总理主管教育以后,她非常重视职业教育。5月4号青年节那天找了五位专家,今天在座有两位,一位是孟庆国校长,一位是我。国务院马上要出一个职业教育20条,我们要讲讲立地的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在干什么,我想会给很多精英大学有启示,我本人就是精英大学毕业的,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
去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面对职业教育里面讲了21个字,这21个字是两个动宾结构,一个是叫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一个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两个动宾结构的第一个是什么意思,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一个体系,不是两个体系,不是教育部门管职业教育,人设部门管职业培训。这个体系不仅仅是职前的,我们还要重视职前的学校性的职业教育,还要重视体制后的培训。第二个是如何实现完善这个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是因为有这21个字,所以国务院在去年12月5号出了第一个文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今年2月5号,教育部等六部委出的第二个文件就是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文件。我今天要解读这两个文件。
请注意,中国的职业教育面对未来如何选择,我想十九大报告,习总书记的话是一种方向性的纲领。而国务院的文件,这个意见是一种路径性的指引。教育部等六部委的文件讲了促进办法,这是操作性的措施。因此我们有了方向,有了路径,有了操作的措施,我们怎么做。我的解读,产教融合这个文件在这,第一个这个意见充分的肯定和升华了职业教育,这个文件不是教育部出的,这个文件的解读是发改委解读的。第二个意见鲜明地指出并拓宽了各类产教融合的路径和办法。第三个这个意见前瞻地设计并预留了教育发展产教融合的制度和空间。很多很多语言我不展开了,比如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说了十几年,二十年。第二个我想说,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怎么做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文件不是针对职业教育的,包括清华北大都在里面。职业教育怎么做,我们做得很好了,我们现在只要差别化发展,东中西部怎么发展,城市和农村,一产二产三产怎么去做,国际和国内怎么做,差别化发展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干什么?德智体美劳,要讲动手实践,融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开展生产性实验。这个现在所有中小学做不到。第三,高等教育怎么做,要把一线的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要的来源。逐步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社会力量办学问题,产教融合集团的问题,要把高等教育,明确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这是第一个关于产教融合意见的解读。
第二个办法,我认为这个办法解决了三个“二”,第一个“二”是破解了两张皮的问题,如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第二个“二”解决了双主体的问题,校企合作要坚持协同育人。第三个“二”摒弃了二元论的问题,要坚持知识的应用为导向。第一个“二”,破解了两张皮,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怎么有机衔接。作为教育产业发展融合,将成为教育学研究一个新领域,我们以前没有研究,我们所有教育不研究企业,不研究产业。双主体,已经成为与学校具有同等功能的另外一种教育机构的实现。所以协同育人,教育共同体的出现将大大扩张教育专业,教育机构的概念。我们一说教育就是学校,错了,还有那些有资格的企业。校企合作要摒弃二元论,育人为本的教育内容要在基于需求的知识应用导向行动中达成。工作过程作为应用知识的结构,将人文与工具予以理性整合,无疑将受到教育学特别关注。我想说的是,我自己的理解,关于产教融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如何在学术型、应用型、职业型,产业企业建立一个多元多边,互联互动的科技成果转化链。学术型高校,包括清华北大的科技成果,如何成为行业的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应用型和职业性高校在这成为一个变流器的作用。关于产教融合建立综合高中的思考,不是把普通职业高中变成普通高中,而是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试点设置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要为产业园区和企业培养人。因此基础教育要搞职业启蒙,要搞劳动教育,我们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一种连接器。现在北京也好,广西也好,做得很好。因为现在中小学全都是以升学为导向的,根本没有设备,也没有教师能够进行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关于我的解读就说到这。
下面说的更多的是一种思考,这个思考是我的重点。我们从这些文件当中,我们会得到什么思考,我们对教育的范畴,如果从定界走向跨界,教育机构如果从学校逐渐延伸到企业,教育的价值是把人分成层次还是把人分为类型,要考虑教育的价值。教育体系是建立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体系,知识是强调知识存储还是知识应用,技术是关注去身技术,还是具身技术。宝马车有技术,开宝马车的老张也有技术,请你告诉我,宝马车是什么技术,老张又是什么技术。换一个老王撞车了,那就意味着有一种技术是不能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的。可是整个教育都忽略这个东西,老说技术教育技能,所以技能可能是另外一种技术。
如果说传统的教育仅仅是基于教育界思考,从教育范畴的维度,我的问题是现代教育是不是已经跨越了传统教育疆域呢。定界与跨界,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传统教育往往只有学校这样一个学习地点,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除了学校,还有另外一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企业的存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意味着传统的只有一个学习地点的参照系,它的评价体系、质量体系、课程体系是不适用具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学习地点的参照系。可悲的是我们有一种标准来评价所有的高校,所以我们讲学校应用型教育,除了讲学校教育,我们还要讲企业教育。所有的企业都有搞培训绝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搞教育,只有那些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教育机构,在德国近1/5到1/4。我在德国生活工作过12年,我们往往讲教育是学校教学,讲的中小学教学,你知道什么叫企业教学吗。企业要盈利,不盈利不叫企业,盈利是企业的天职,学校要育人,不育人不叫学校,育人是学校的天职。如果把企业盈利的功利性和学校育人的公益性有机整合在一起,我们容易吗?我们学习心理学,我们知道什么叫工作心理和职业心理,我们教育孩子在学校学习,我们难得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远少于工作的时间,我们没有教过学生基于工作的学习。我们强调教育科学,对职业教育来讲,它不仅仅只有教育科学作为一个科学,还有另外一个科学,职业科学,实际上对所有的教育者最终出来都是要就业的。意味着职业教育,应用型教育和普通教育比我的母校清华大学复杂——它不仅要研究教育学核心问题,还研究职业企业和工作。换句话说,职业教育研究的领域比普通教育多一倍,我们竟然被人看不起。我多次呼吁职业教育不是二级学科,一定是一级学科。教育学只有三个一级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我们是教育学十个二级学科当中的一个,我呼吁了15年,我说研究中心全有,你研究,你怎么是我的上位,我是你的上位差不多。因为我们要实现跨界,一个跨界的教育是从定界走向跨界的,一个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
第二个问题,如果说传统的教育机构仅仅只是学校的话,我们从教育机构的维度出发,是不是企业也能成为另外一种教育机构。第二个关键词,学校与企业。对那些有资格的企业,我们一般讲教育就是学校,我刚讲还有企业,但不是所有的企业是有资格的企业。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影响的。习总书记在2014年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批示,427个字,他讲了四个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都是两个方面讲跨界。因此我们如何学习德国,学习奥地利,学习瑞士,把那些有资格的企业赋予教育机构的地位,提高它的办学责任心。要使它享受跟教育机构一样的待遇,使它有办学的荣誉感,不会剃头挑子一头热。当他们拿出利润来办学,应该得到一定的补偿,或者是税前的成本列支,或者税后的免税。我们又呼吁了十几年,终于在这几个文件出现了一个词汇,叫做产教融合性企业,这就是教育性企业。工信部又提出了一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就是为制造业服务的,不是为消费服务的。这些东西都是一些新的东西,我们如果从这里得到启发。
第三个问题。如果将人类社会分工视为层次,进而决定教育层次是不平等的观点的话,从教育的价值维度,从人的价值维度出发,我的问题是将人的社会分工视为类型来确定教育层次,是否更加平等,更加准确呢——第三个关键词,层次和类型。问题就在于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把人的分工看成层次,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员的低层次的教育,培养科学家高层次教育,因此我们是以这个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了,把应用型教育,职业教育看成最低层次的教育,这是很可悲的事情。我给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说,我说这个是不对的。我做一个手势,如果科学家是高层次教育,技术员是低层次教育,有人说高层次教育不见得高水平,低层次教育不见得低水平,高层次教育有低水平,低层次教育有高水平,好像是顺口溜。这句话起点是错的,因为他把人看成三六九等。我跟全国政协,全国人大,我说请你把手转90度就对了。我们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因此培养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的教育,也是不同类型的教育,那就意味着不管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我们在类型中有层次。我们古人早就说过了,我们天天说的那句话就说明我说的这句话的道理,360行,行行出状元,请问行是什么?状元是什么?行是类型,状元是层次,所以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类型的教育都有不同的层次,我们不是低人一等的。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用的材料的材,这是爹妈给我的,是DNA决定的。我生下来就是块木头,他生下来就是块铁,但是不管是木头还是铁,我们是类型的不同,所以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都能成为人才。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我们讲中国经济的升级,应用教育要升级,职业教育也应该升级。怎么升级?应该建立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以使它从普通教育相对应,所谓等值而不同类。我多说一句关于专科的概念,我又说了好多年,我说世界上,特别从欧洲开始,2010年开始,高等教育就两个层次,高中后1—2年的高等教育叫短期高等教育,高中后3—4年的高等教育都是本科教育,换句话说,我们1400所高职就属于本科教育层次了,我们自己在贬低自己。华中科技大学说不及格的学生贬为专科,什么叫专科,你去问问世界上什么叫专科,只有短期高等教育和学术教育。瑞士是世界上第二个提出高职概念的国家,他发给三年制的高等专业学校的文凭就是专业学士。
如果说教育体系构建仍然是基于职前的一条路走到黑的直通车式的封闭体系的话,我的问题是,从体系的角度出发,教育体系实现职前和职后融通而基于终身教育的立交桥式的开放体系是否更正确。我们现在用定式的思维,左边是普通教育,右边是职业教育,我们也搞你有什么我有什么,你有博士我有博士,你有硕士我有硕士,你有博士后我有博士后,这是这样做的吗?特别是博士,这属于学术隔绝。我们的立交桥是什么,普通教育的每一级都是前一级的预备教育,它不可能为劳动市场提供相应的人才。请大家注意,你怎么没写劳动力市场,我给人才部说过好多次,劳动力市场是卖人,劳动力是劳动市场的一个要素,所以普通教育不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资格,不得不以升学为导向,而职业教育每一级都构成完整的职业资格,他要根据劳动市场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人才,他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开放40年,没有职业教育提供的人口红利,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可能成功。有人说了那不公平,你们还是上大学,我还是走职业教育,怎么办。我们要建立开放的体系,要随时根据劳动市场的需要,出去进来,出去进来,再出去再进来,我们要基于终身教育建立体系,我们绝对不能忘了我们的宗旨。就业导向。
提两个公平。什么叫最公平的教育,我们现在以为提高职业教育就是升格,就是改名,老在改名。麻省改了没有,伦敦帝国理工改了没有,都没有改,我们老在那改。我提出来最公平的教育是最适合的教育,什么叫最适合最公平,我提出两条。在人生的同一个节点,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要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职业教育接受的学生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不像清华北大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逻辑思维为主善于接受符号系统,形象思维是排斥符号的,这两类智力类型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我们要为这些不同智力类型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刚才说了你的孩子上清华,我的孩子走中职不公平,所以我提出第二个公平,做人生的不同节点,提供多次机会选择的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所谓公平我讲了两条,类型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机会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请问我们教育体系做到这一点了吗,他们讨论双创说了半天也没说这个事。在我的公众号,我写的文章叫技术工人你在哪里?知道齐齐哈尔中国第一重型机床厂,我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万吨水压机是他做的,9月15号我去了一趟,我才知道中国为什么能做航母,为什么能做宇宙飞船。接待我的人都说,我们现在不缺大学生,我们现在缺能干活,留得住的技术工人。接待我的都是车间主任,工段长,他们40多岁了,全都是一众技校的毕业生。我们大学生去了,干两天就走了。我们现在整个,每年新增劳动力1500万,现在将近70%—80%是包括高职在内的高校毕业生,有人要消灭中职,但是被国家反对。教育是一个滞后的事情,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这篇文章6万字,你们知道中国的农民工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是多少人吗?2亿8700万,70%到80%是初中和初中以下毕业的。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残疾人吗?8000万,他们大多数是连中职都没通过的初中以下毕业的。你们知道我们的退役军人有多少,6700万,将近7000万人,为什么要成立退役军人部。他们需要有一技之长,残疾人需要有一技之长,这三部分人加起来4.4亿,居然没有人去关注他们,他这个数据比我们所有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的总人数加起来还多。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不做这个事,我们只看眼前,看城市的,看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说中职都不要了,所以家长都要读普通高中。现在所有农业院校全改名,生物工程,煤炭,能源工程,都不敢说这几个字,已经到这个地步了。
如果说学科体系重在知识的存储,那么何种体系旨在知识的应用呢。存储还是应用?课程开发解决什么问题,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我说你别说那么多,课程开发第一个要解决内容问题,但是我强调课程开发关键不是内容问题,而是结构问题,这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我们老说工业4.0什么内容,职业教育什么内容,老说内容,而且你对内容的理解,请问你的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内容是从经典的学科体系演绎的结果。你说数控机床,是机械科技演绎,起码演绎出四门课,机械、材料、控制和机动。教机械的老师又开始演绎,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教材料的老师又开始演绎半导体、非导体、超导体、金属、非金属、原子结构。你一个操控数控机床的人弄了一堆碎片式的东西,你还觉得我知识讲的越多越好。这个知识总有一天你用得上,这个是哪一天,我也不知道,反正总有一天,我们的内容是从我们的职业群,岗位群,产业链所需要的知识,它的能力知识变化归纳的结果,我们归纳的起点在动态变化,所以我们的课程内容始终处在动态变化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更关注企业行业的发展,而不是普通教育,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一旦这个内容选择对了,如何给他结构化,知识只有在结构化才能传递,用我的话讲,课程内容如何排序。我们想当然课程内容的排序,知识排序早解决了,在座的和我都是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所谓学科体系关注什么,关注知识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发展。从幼儿园讲到博士后,分门别类的知识仓库,每一层,每一格,每一个抽屉放什么,这是一个认为建立的间接知识的知识体系,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一个存储知识的体系,怎么检验它好不好,考啊,考死你。现在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做的第一件事干什么,把教材撕了,仇恨啊,坐了四年牢,终于出狱了。可是我们存储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两个字,应用。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老用存储知识的结构来开发课程,为什么不用应用知识的结构来开发课程。国际上把相对学科体系的应用知识体系称之为行动体系,或者叫做事体系,或者叫工作的体系。但是请问,做事是什么结构,工作又是什么结构?从修辞的角度,这不是一个结构的表述,加两个字就是结构了,两个什么字,过程。行动过程,做事过程,工作过程,关注的是工作的发生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发展,每一个职业都有自己典型的工作过程,这个工作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编出来,是一个直接经验的获取。这样的课程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存储知识的结构一定是学科知识系统,应用知识的最好结构一定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我们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系统化,而是做事的系统化。我把它做成这样一个图你就知道了,左边就是学科体系,用知识的量应对未来。我现在走向另外一个结构,应用知识结构的行动体系,每一个职业都有自己典型的工作过程,这个工作过程是客观存在的。护理的工作过程全世界都一样,修车的工作过程全世界都一样。如果简单的把工作过程拿过来作为课程开发唯一的依据的话,你就有问题了。我们如何对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的处理,进行教学的处理,进行基于教学论的处理,使学生完成工具理性的同时,有一个养成的过程,有一个比较、迁移、内化的过,把工具的人文理性结合起来,因此我必须对客观纯粹的直接经验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当有了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后,我不是不要原来的知识,我必须把原有的知识解构,然后在做事的工作过程里重构。当有了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后,我们如何对原有的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红色箭头代表解构和重构的方向。我这篇文章发表在2005年第八辑中国教育最高刊物教育研究上,文章发表后不久,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一个博士后对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说我大逆不道,把人类留下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消灭了。你说我一介草民,怎么能消灭人类的文化遗产呢?我不用写文章批判他,他没看懂。我这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的,请大家注意,我反其道而用之,我对系统化进行解构,在学科体系进行重构,我把红色箭头全部倒过来。请问我消灭知识了吗,知识都回来了。我很得意的说一句话,知识的总量没有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了。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类留下的所有知识不是都要的,我改成两句话,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没有发生变化,排序的方式变化了,适度够用的理论只是在质量上发生变化,不是知识空间的物理位移,而是集成融合在做事的过程之中。如果把左边看成知识的仓库是有形的话,右边就是无形的。左边叫做形不散神散,右边叫做形散而神不散,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何为知识的有序,何为知识的无序。可是我们职业教育有这么深刻的研究,我不知道普通教育有没有。我留下的同学都是搞芯片的,我们绝对不是芯片设计。我们不是不懂设计原理,我们做不出来,我们的工艺不行,我们的工装不行,我们没有材料,这是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培养不关注。应用型的教育不要去做清华北大的事,那就越界了。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说技术一般表现为外在于人的物化形态的技术人工或技术规则,我的问题是技术是否还可以表现为内在与人的人化形态的能力。技术是两个词,中文是一个词。一个技术做起来之后就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我刚才讲汽车,宝马车一旦做出来可以离开我的身体而存在,这里面有隐藏很多很多技术的价值,谁把它打开的,是技能把它打开的。技能是另外一种技术,它是对显性的技术从遮蔽状态到去蔽状态的完成。因此技能是对技术的开采,技术和技能关系是随动,有多高的技术就有多高的技能。上次的飞行员机长那个技术,在驾驶舱破裂的情况下在9800米的高空能够安全降落,我们讲他的驾驶技术太高了。技能只是基于技术发展的技能,按照我的话来讲,从符号性存在的技术,图纸,变为实体性存在的技术,中间一定有个过程。当实体性的技术出来以后,蕴藏的功能如何成为价值性的存在,中间又有一个过程。前面是制造和生产,右边是操控使用。对文科来讲也是这样。也就从外在于人到内在于人再到内在于人,技术和技能关系是技术链的关系,从结果性到过程性再到结果性,再到过程性,从离开人身体可以存在,到不能离开人的身体存在,到离开人又到不能离开人的身体存在,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技术。
技术是七个层次,最高层次叫实践智慧,无法符号化,无法公式化,所以大国工匠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是中职,尤其是技校毕业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是不能跨越的,一个人的智商足够15岁可以成为博士,一个15岁的人成不了大国工匠。
当务。请注意,习总书记第八部分讲了两个优先,教育优先,就业优先。十九大报告还没有中美贸易大战,今年4月份开始,今年7月31中央政治局开会未来发展提出六个稳,第一个是稳就业,职业教育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希望在三个方面发力,在实体经济里,在精准扶贫里,在“一带一路”里都不能缺位。刚才一直说全产业链出发,一定不能忘掉实体经济,我们今天讲双创促进学生就业,我们把知识应用,实现全产业链,包括专业设置,我们从产业链出发。在精准扶贫里,我提出三个性,如何做到职教于人,扶贫于家。在“一带一路”领域里我归纳了五大模式。这是我们做了12年了,终于做出来了,这样是伴随技术发展的变化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中国方案,大家看一看,工作过程在那,如何去做,做三次以上的比较,这是中职做的,非常好,我看清华大学不见得能做出来。我们再看成本核算,工作过程就在那,我们如何在参照系里对照复杂度做这个事情,我们如何大批量,单独做,我们如何单件小批量。再看西安培华,这是本科院校90年,计算机网络的组网,就是这六个步骤,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进行网络规模作为参照系,做了三次以上,一次是拷贝,两次比较具有偶然性。比较必须三次以上,重复的是工作过程的步骤,黄色是工作过程的不走,重复的不是内容,我们逐渐从接触式存储卡,非接触IC卡,我们让学生照着做,学着做,独立做,创新的独立做,我们把这个基础到应用到综合到创新,这叫创新,创业创新课程离开了创业课程不行,做到一二三就行了,做第四第五第六就是双创。谁要不说云就OUT了,云里什么都有,每天都在变,我们企图用这有一个东西去讲,来不及了。可是你只要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产品工作过程就出来了。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它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只有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才能实现产业融合,效率合作,你当然可以做到O2O。
如果我们构建了仍然是一个基于学校范畴的教育体系,教育就必然远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违背现代教育产教融合,校企融合这一跨界的基本规律。跳出教育看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谢谢大家。
(来源:米库创业)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