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纪实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支持、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主办、北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隆重举行。“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是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论坛之一,也是海内外知名高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促进创新创业的国际性盛会。
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第一分论坛“应用型大学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于2018年11月4日召开。
在圆桌论坛对话,台湾国际创新创业发展协会秘书长杨士进、东北石油大学的党委副书记张斌、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胥和平、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杨宜、重庆工程学院的党委书记张业平、派富创始人严圣、中科创大创始人、总裁刘继军共同围绕《应用型大学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的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就产教城融合和共同发展到底怎样来实现、在提升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度这方面等问题展开了激烈地思想碰撞。
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杨宜在回答提升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度等问题时提到:大学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四个方面都应该是高校该做的贡献度,只不过每个学校的发展特点不一样,可能工科见长的学校在技术贡献度方面会大一点,人文大学在思想方面会更多一点。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在四方面都有贡献,只是因为自己特色不同,贡献度不同而已,高校必须积极融入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去。只有政产学大家协同创新,我们才能够有更美好的未来。
重庆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业平指出:产教城融合必须瞄准需求,找准定位,精准发力。高校要做到产教城融合,就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城市的贡献应该考虑城市的需求是什么,高校做自己应该做,能够做到的事情。比如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智慧贡献、对城市的建设的参与度,只有参与,才能融入。
台湾国际创新创业发展协会秘书长杨士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分享中说道:必须用顶层战略设计来规划专家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一定要有新的部门。再就是把学校里面的专业通过研发处,技术转移,技术授权出去。第二部分成立国际科技转化联盟。不是每一个专利,每一个技术一定要变成产品,一定要变成商品。国际专利、国际科技成果平台、联盟都非常重要,这样使我们的技术在海内外可以应用。第三部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立一个公司专门来服务的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
随后,嘉宾们就全方位创新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探讨。
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胥和平提到:我们应当以创新创业教育寻求中国教育新的突破。围绕产业做创新,必须将科研院所和草根对接起来,以产业创新为主导。世界上研究各国创业模式,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以产业为主体或者核心的创新。美国的创新是以原创技术推动。包括新区建设落在产业上,围绕产业做,农业是一套,制造业是一套,服务业是一套,是当代创新的一种核心思想。
派富创始人严圣在提及围绕产业来创新这一话题时指出:在研发方面,大学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怎么把大学的知识和企业的需求连接,大部分企业在研发方面是有限制的。产业需求才是真正要解决企业的问题、痛点。一个企业找到技术难题,不能只是把目标说出来,但是不愿意花钱研究到底问题在什么地方,到底缺什么东西。要明确问题,这是最核心的创新的第一步。如果从产业来讲,产业最核心的就是一定要找真的专业的人理解你的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才可能去解决这个问题。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
主持人:
把掌声送给严圣。下面的环节会是对话环节。
几年前严圣陪我一块去高智发明的总部,在西雅图,我们一块看了一下高智发明的发明工厂,我觉得挺震惊的一点,去过好多次美国,一直觉得他们基础设施这方面逐步的不如中国大陆了。96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我还为美国的高速公路这些东西感到非常的震惊,我觉得大陆这方面还是落后比较多,但是没想到20多年过去以后,大陆飞速发展,美国这方面发展非常慢。但是前两年去了西雅图以后看到他们的创新实验室,我感觉到我们在创新科技方面还是要向美国学习,这个空间还是非常大。高智发明有8万多件专利技术,53%为他们赚钱,这和我们国内正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大部分的专利技术恰恰都是躺在那的,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期待严圣和严圣的团队能够在这方面为高校指点迷津,提供帮助。
现在有请这几位嘉宾登台我们做一个思想的碰撞。有请杨士进、张斌、胥和平、杨宜、张业平、严圣。我要稍微说明一下,张斌是东北石油大学的党委副书记,张业平先生是重庆工程学院的党委书记,其他几位嘉宾刚才上来有演讲,都已经了解了。
今天咱们论坛的主题是产教融合推动城市创新发展,这是整个论坛的大主题。事实上咱们今天的小的对话也会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我想首先想问一个问题,算是一个抛砖引玉,后面的问题可能会由大家逐步的在交流过程中产生。
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提升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度这方面,我想听一下大家对这方面怎么理解的。比方说我们主要为社会的创新起到引领作用,还是我们在关键理念上对社会起到引领作用。还是说我们要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还是输送更多的科技成果。这个贡献度的提升,在您的观点里面,您认为什么样的贡献才是真正的提升贡献度。这个问题我想先请杨校长说说。
杨宜:
你说完这个问题我就在想,昨天的嘉宾也谈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因为大学有它的职能,大学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我认为这四个方面都应该是我们该做的贡献度,只不过每个学校的发展特点不一样,可能工科见长的学校在技术贡献度方面会大一点,比如中国科大。还有人文大学在思想方面会更多一点。但是我认为一所大学应该在四方面都有贡献,只是因为自己特色不同,贡献度不同而已。
主持人:
北京联合大学对北京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杨宜:
我觉得是人才培养,因为我刚才提到了北京市10个上学的孩子就有1个是出自北京联合大学,我们有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有少量的专科,有大量的本科,还有应用教育的硕士。我想这是我们的首任,也是北京市政府对我们提出的第一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积极融入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去,尤其是这些年围绕北京四个中心,我们在文物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在旅游方面等等都有,这是我们这些年做的。
主持人:
请张书记说说重庆工程学院对重庆当地的最主要的贡献度,在你的观点里面怎么看这件事。
张业平:
我同意杨校长的观点,每一个学校的所在地对当地的贡献不能说所有方面都做的全面,应该依据学校本身的学科、专业定位、优势来结合地方的产业需求。作为重庆工程学院主要是以工科为主的,我们是重庆市2014年升为本科的民办院校,到现在是唯一的民办专科直接升本的院校。我们是以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大类为主要的工科院校。这几年我们重点在专业建设方面,主要是结合重庆市的产业布局,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大数据,物联网,这些是重庆这几年产业做的最好,而且是影响最大的。这几年我们的专业建设,我们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这方面走。应该说在重庆的整个战略上,我们做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这是第一个我想讲的,学校要依据自身的特点来做。
第二个通过这两天论坛我有一个感想。学校要做到产教融合,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首先对城市的贡献你应该考虑城市的需求是什么,高校做自己应该做,能够做到的事情。比如说人才培养是主要的,我们还有智慧贡献,还有参与度,对城市的建设应该有参与度,只有参与,才能融入,才能让地方政府对你的贡献有明确的认识。有作为才有地位,后面的事情才好办。谢谢。
主持人:
谢谢张书记的分享。请第三位代表,张斌书记,东北石油大学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在哪些方面?
张斌:
从东北石油大学的角度,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培养的校友,因为我们东北石油大学的历史在座的各位有所了解,大庆油田绘站的时候,周总理当时说在油田上建一所大学。近60年的基础上东北石油大学培养了几十万校友。有个形象的问题,有人问我在大庆油田,大庆的炼化的企业里,哪个人是不是石油大学的,我说请你一定要问我哪个人不是石油大学的。排在第二位的是利用我们学校的科研,我们的科研平台,可用我们的学科专业,包括大庆城市所做的贡献。因为在大庆油田的发展历史上它几乎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有我们学校的老师参与。现在大庆现代化城市建设当中,东北石油大学也发挥了应该发挥的作用,这几年大庆市政府提出来校地深度融合的200多个项目当中有一半是东北石油大学参与。
主持人:
说到东北,我在东北工作的时候听到一个说法,说东北的人才流失的比较严重。您能简单说一下东北的人才流失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吗?
张斌:
黑龙江省的人才流动问题比较典型,在黑龙江的城市,去年今年唯一有正向流动的就是哈尔滨和大庆。但是人的流动,具体体现在东北石油大学相当严峻,我们每年要引进50个左右的博士,在今年年前我们每年走得走20多个博士,走的是成型的博士。东北石油大学非常骄傲的说,我们不仅每年向国内外输送5000、6000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我们还向很多学校输送了一流的专家,甚至在很多大学的校长都是我们学校输送的。究其人才现象,我们必须得承认我们东北地区,特别像大庆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冬天,我们经常说东北石油大学是维度最高的一所大学,我来的时候就已经零下了,所以到这来感觉很暖和。这是一个。第二个和我们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遇到暂时的困难有关系,所以我们学校在人才引进稳定这个问题应该说是相当的严峻。但是今年以来有根本性的改变,到上半年已经引进了40多个博士,一个是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特别是在东北三省能像大庆这样的城市,市委市政府对大学重视。东北石油大学搬迁到大庆市中心,当时给的政策,每个副高职每个月涨500块钱的工资,正教授涨1000块钱工资。我们的教职工每个人买一个房子600块钱一平方米,现在已经达到8000以上。今年大庆凡是引进到我们学校的博士,大庆市政府给提供博士公寓,然后我们很多的科研启动一系列的政策在东北算比较好的。那是说我们学校今年出现了比较好的势头,都是大庆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学校的关心,也有我们学校在人才问题上采取的一些特别大的政策的力度。
主持人:
东北石油大学每年的毕业生有多少比例会留到本地工作?
张斌:
我们学校全国除了港澳台不招,各个省份都招。本科生我们每年大概4000学生,大数是4000。招生计划的分配上,黑龙江省本地的生源占一半。我们的学校,就业有两个指标,一个是一次就业率我们提出来在90%以上,另外我们提出本省的就业率,因为在大庆这个城市,在黑龙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实际上留在大庆本市的学生的数量不是很大,但是连续计算,我们的生源数量很大。
主持人:
张斌书记讲到了黑龙江地区人才的整体状况。实际上确实我了解到东三省对人才的流失政府也很重视,大家在采取一些措施。刚才几位来自高校的校领导都谈到一个问题,高校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排在第一的还是在人才的输送上,张斌说了东北石油大学还为其他高校输送了高端人才,这是非常积极的说法,但是也是说明我们的人才在流失的另外一种表达。
人才流失也好,或者人才留下来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也好,台湾是什么样的现状?
杨士进:
人才流失,或者北漂,台湾也有南部的学生到台北。人才培育和人才留下来基本上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学校里面的贡献。在台湾我们有一个制度,叫USR制度,大学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把大学的教授老师怎么跟本地做一些连接,让学生通过社会责任,或者社会的贡献跟我们的红色筑梦之旅很接近,通过学校集合乡村振兴的概念,这个部分在台湾开展两三年,效果可以看到。另外分享一下美国的经验,美国把学校里面贡献出来的之外,之后到社区,让社区的人能够进入到学校,同时人才能够留到社区里面做服务。
主持人:
刚才张斌书记提到学校除了对社会进行人才上的输送贡献以外,我们在科技研发方面,包括东北石油大学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胥和平主任在前面演讲的时候特别讲到了创新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创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靠创新来引领。问一下胥和平主任,全方位的创新从哪个地方入手会比较好,因为要创新的地方太多了,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很多创新,核心的创新从哪入手?
胥和平:
创新已经成为宏大的主题,各个地方都在谈,地方、企业、高校都在谈。局部怎么把这个事做好,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是我们围绕产业做创新,这个事情是上可接天,下可触地的。那边的科研院所和这边的草根对接起来,以产业创新为主导。世界上研究各国创业模式,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以产业为主体或者核心的创新。美国的创新是以原创技术推动。包括新区建设落在产业上,围绕产业做,农业是一套,制造业是一套,服务业是一套。
主持人:
就是围绕产业来创新,这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关键词。
在这一点上,严总怎么看,你同意胥和平主任的观点吗?
严圣:
非常感谢胥和平主任提到个,原来我在高智发明,高智发明在研发的研上面是绝对领先的。从研方面,大学绝对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怎么把大学的东西和企业的需求连上这件事,大学基本上研为主,企业主要是产品,大部分企业在发方面是有限制的。产业需求,一个是真正要解决企业的问题,痛点,我们所谓的派富一二三四五,第一就是解决痛点,不是专利,就要解决事。这个事确实很难,它的痛点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找到很多企业,其中一个是国内非常领先做塑料压缩机的企业,广州的。他的痛点,一个是让机械设备更加智能化,第二让智能设备更加显得智能化。给了我们150万美金做这件事,我得理解怎么智能化,怎么加热,怎么出成品,就不愿意做了。当一个企业找到技术难题只是把目标说出来,但是不愿意花钱研究到底问题在什么地方,到底缺什么东西。我们要问对问题,明确问题,你问对问题,这是最核心的创新的第一步。如果从产业来讲,产业最核心的就是一定要找真的专业的人理解你的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才可能去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
问对问题非常重要,大家一致认为痛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痛点,但是胥和平主任演讲的时候说高校的科技成果堆积如山的说法并不是真的,真正的现状是什么呢?
胥和平:
这个事真得交流一下。讲的是宏观判断。中国从总体上讲科技进步,中低端体系非常完整,我们在很多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但是总体上最好的东西,最前沿的东西仍然不在我们手里,这是总书记的判断,我们从技术体系上讲好东西在这,总体上我们仍然缺好东西。你不要在一个科研院所,一个技术领域讲,我们讲宏观判断。为什么一到跟美国打贸易战的时候,你就发现我们心里有点虚,我们缺这些东西。这不是说我们不行,是这个技术体系很庞大,过去30年从没有走到差不多。大家上大学,大四上半年了,该写论文了,到这个程度了。总体上讲我们总体上好成果不多。第二个意思特别想呼应一下,科技成果转化,严总的问题一定要注意,科技成果转化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不是我们随便弄一个人,一个材料学家,弄一个好材料,拿着我的技术就把材料做出来,不对。你可以研发材料,但是把材料设备做出来,材料市场打开的是不同的专业人才。包括对资金的判断,你是找银行,还是找风投,把这个合到一块才能干成这个事。创新成果的硬度和转化是非常专业的,而且人才的结构,刚才讲你们的人才结构非常复杂,而创新人才结构比我们想象的科研结构还复杂。
主持人:
科技成果转化真是一个很难的事。事实上如果真的这么难的话,高校自己除了做研究,后面就没有?
胥和平:
稍微展开一点。我们研究过科技,我们有一个词叫现代科技,现在叫现代科技?现代科技这个词大体上出现在1900年前后,是指什么呢?区别于古典科技,牛顿的古典科技苹果掉下来是怎么回事。最后一批人像爱迪生这种人是单个研究行为。现代科技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成组件的研究,成体系的研究,这就体现在大科学工程。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这些东西成为现代科技。这是和整个19世纪科研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东西,我们科技成果,科技科学技术和创新活动在当代过去一百年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不能在传统科研院所里面谈科研成果转化问题。我们类比一下现代教育是什么?刚才几位大学校长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孔子那时候就是这样,这是教育的本质,世界所有教育的本质都是要培养人才。对地方政府做贡献,这当然很好,这是中国当代特定历史阶段的使命,这俩不是一回事,一个是本体,一个是结果。你把好人培养出来,结果自然就有了。我培养了领导,我自然对中国石油贡献就出来。所有贡献是立在人的载体上,科研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有搞科研的,搞成果转化的,你需要把科研成果转化的人才,把队伍,把技术体系培养出来。你比方我们有了一堆商学院,有几个商学院的教授能搞出新模式?这个问题,这是现代教育要极其加强的一个方向,恰好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创新。
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边我们过去一直把教育做的比较高大上,我们很多朋友喜欢做研究性大学,其实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如果所有大学都是这样就出问题了,北京大学需要但不能所有大学按北大的办法来。中国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既有研究性,又有引领性的大学,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我们更缺的是能落地的,大量的创新创业大学,是草根大学,应用型大学。我们在职业教育体系里面有一个词非常奇怪,我们把很多地方大学叫做职业大学,我上次和一个决策者专门谈这个问题,中国要培养应用型大学,就像创新创业大学,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研究,这是中国整个国民素质提升,整个创新发展最微观的基础。
主持人:
胥和平主任提到了大学,其实又说到了大学的定位问题,因为现在其实大家都追求大学的高大上,甚至把过去的学院拼命大学上靠,还是要追求差异化,特性和特点,研究性大学我们需要,应用型大学我们更需要。不是说所有大学都要成为创业性大学,但是我们有一些大学的确可以把创业性大学作为自己的定位。
今天我们谈的几个点里面都谈到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大学的主要职能一个是人才培养,一个是科技研发,一个是服务社会。这是我们的三大职能。在人才培养方面,任何一个大学应该说都做的很好,大家都认为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输送了多少人才,大家都可以耳熟能详的说出来很多。在科技研发方面,很多大学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科技研发里面,无非我们现在比较垢病的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我们有很多成果,但是我们转化比较弱。是不是大家都有这种看法。胥和平主任讲这种转化没有专业的人才去做是非常难的,就这一点我想听听大学的校领导怎么看?
张业平:
正如胥和平主任讲的,其实它是不同的领域,搞研究的,搞转化的不是一回事,大学里面,我们从教师也好,研究机构,科研所也好,搞的研究往往是围绕学科,围绕应用领域来搞一些研究,这些成果对他来讲他本身是在行的,但是他一旦研究出来,怎么和行业结合,怎么变成应用就不是他的长项。这确实是一个痛点。我们经常和科研团队做交流,第一个就是你研发的方向,你不是什么方向都做,像咱们学校还是有一些引导性的方向,或者指导性的方向。比如说围绕地方的产业发展,围绕自身的学科建设,不是海阔天空的去研究。第二一旦研究成果以后,作为学校层面要给老师们,或者团队们提供一些转化的帮助,这些帮助就是我们在学校这个平台上给他们请专业的机构来给他们做咨询,给他们做服务,我们是这个方面开展工作的。
主持人:
大学里面为了把科技成果转化,解决这样一个难题,特别聘请了一些技术经纪人,就我了解,其实技术经纪人也是非常专业的人才,但是很奇怪的一点,高校里并没有设相应的专业,或者培养相应的人才。在这一点上,我不知道张书记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业平:
我们学校没有涉及这方面,我们作为应用型的大学,还是瞄准在我们领域里做我们最擅长的事。至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包括今后的产业的孵化也好等等,这些我们认为还是专业机构做专业的事。大学还是有分工不同的,我们办好自己的事。
主持人:
派富算不算技术经纪人,还是在高校里面应该培养一批技术经纪人来培养科技成果转化。
严圣:
我们做了经纪人的事,但是我们不愿意把自己叫做经纪人,因为经纪人是对接的行为。技术对接这件事情和卖一个房子是非常不一样的,它不是商品,不是定性的,不是标准性的东西。在这里面怎么找适合你产业的需求,不管二次也好,多次也好。可以做这件事,但是我们不管自己叫经纪人,还挺忌讳这件事的。
第二件事就是技术分级成熟度,这个太关键了。因为不管什么大学,刚才我说的,中国做的最好的是浙江大学,因为浙江的经济连续十几年下滑,而浙江大学非常非常少,原来七个,张社长去了以后变成一个大学,因为就这么一个大学,当然就转化率非常高,经济下滑,那么多企业现在都遇到转型问题,需求量大,大学少,和西安、南京、成都、武汉这些地方是截然相反的。浙江这个地方是产业多大学几乎没有,转化率就很高。在这个方面,清华也好,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无论什么地方做起来的东西都是以研为主的,再实用的东西做出来是和产业有空档的。我特别强调,如果有大的资源,大的呼吁,一定要做中视平台,派富虽然那么小,我们在广州正在事情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唯一的不一样我们是整合技术,应用技术的,而不是研发一个技术,我们是把你的技术变成东西,这件事真心认为是最缺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你做了100个经纪人,成熟度是1的东西,企业根本不要。一定要把成熟度从1、2的东西变成4、5的东西。我们经常提醒老师,老师说我的技术非常庞大,我说世界上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是乔布斯、比尔盖茨。以前我们有个很大的误区,我09年回国的时候两个误区,最大的误区是自主研发这件事情,自主研发我们的理解是自己关门研发,不是这件事。十八大领导人提出开放式自主研发,这个太关键了。在我们这边,我们特别希望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专业的人聚集各种各样的资源,做一个开放式自主研发,把你的学校研的东西拿来,把工程师能力变成样品,把老工程的能力用上。
主持人:
刚才说到东北石油大学对地方的共享里边,特别是在技术方面,大庆石油50%的技术都跟东北石油大学息息相关,我们怎么和当地的技术融合的这么紧密呢?
张斌:
刚才的话题我特别感兴趣,就是大学一个很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我们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成果,人才,转化,专家说不叫转化,叫应用。我觉得里面有三个点。
一个是一个大学人家对你有要求,有需求。比如说习总书记先后三次到黑龙江,最近一次明确提出来振兴东北。东北石油大学从省里面到市里面,东北石油大学油头化尾研究院就应运而生,我们和企业进行联合攻关。第二个点是被需要。东北石油大学和人家融合融通,人家凭什么和你融通。石油大学就把我们自己的东西,看家的东西比如说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当中,蒸油(音)是最重要的技术,东北石油大学三次采油的技术,各个油气田都要到东北石油大学找。再比如现在油气田向海上进军,我们学校有一位周教授,整个从海上,一直到南海,200、300口井架都是他检测的。中海油,中石化频繁到我们学校办培训班,原来是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优秀的教授和这样一个基地,一个平台。再比如东北石油大学有简单的油气要向能源方向发展,我们的目标是百年能源强校的愿景。从单一的油气到综合的能源大学迈进的路上,我们东北石油大学现在非常规的科学和研究技术在石油化工院校里面是领先的。所以非常规有很多的企业,有很多大的企业,新兴的企业都到我们那交流也好,寻求合作也好,所以我说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就是刚才谈到的经纪人这个词我不懂,但是像我们这样维度最高的东北石油大学,现在最缺少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反正我们最缺少,比如说像这样的会议,像这样的活动,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参加过,我认为这么一大的一个平台给我们搭建,就是我们缺少的。我来的任务就实现了,在座的各位,我们期待着任何时间到我们学校去指导,欢迎你们。
主持人:
刚才严圣先生演讲的时候说我们,比方说汽车蓄电池已经可以蓄电一次跑1500公里,2000公里,这很可怕。如果真做到了这一点,石油大学真的要更名成新能源大学了。昨天姜大源教授说煤炭学院都改成能源学院,他是有不同意见的。在我看来这也是与时俱进,科技在发展,包括新能源也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京联合大学在这方面有什么要发表的吗?
杨宜:
我们学校跟刚才的不一样,我们是综合性大学,我们也有一些工科院校。之前我说的例子,我们研究没有残留农药的技术,这个已经推广了,他说难了。去年我们学校成立了一个国际研究转化中心,我们学校牵头做联盟,有一些机构共同形成这样一个中心,形成一个产业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作为教授来讲,就专心利用他的长项做研究,至于研究怎么转化交给专业的公司做。刚才大家提到人才培养,北京也非常着急,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化的不太好,中关村也比较郁闷,他们发展孵化都是在浙江、深圳这些地方,也缺乏人才。我们也在调研,据我了解北航他们在研究生有一个专业有知识产权转化类似的方向。我是学金融的,我们有金融专业硕士,我们也在做调研,考虑在学生课程中加一些课程模块,涉及到知识产权等等,将来在他的工作当中有可能涉及到这方面的时候,他会有所了解,这是我们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
主持人: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台湾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吗?
杨士进:
三个部分。科技成果转化一定要专业的人,专业的人在学校会产生。第一个要有新的部门。在台湾每一索科技大学都有一个研发处,研究发展处。这是新的组织,就是把学校里面的专业怎么样通过研发处,技术转移,技术授权出去。第二部分国际科技转化联盟,这个非常重要。我也和斯坦福大学合作,他们只是做科技,不做产品。不是每一个专利,每一个技术一定要变成产品,一定要变成商品。国际专利,或者国际科技成果平台,或者联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来连接我们的技术在哪一个应用,不一定在国内,可能在海外应用。第三我们要特别分享一下,在密西根大学有一个叫MURB,这个跟台湾目前做的RSC非常接近。一样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透过效率,透过很多效率过来,跨界跨领域做。成立一个公司专门来服务的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
主持人:
大家都谈到了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是恰恰我们现在这样专业的人非常少。我觉得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做回今天的共识,呼吁在座的所有高校是不是考虑在这方面人才急需的情况下,在这方面设相应的专业,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这个人才应该是非常缺少的。专门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这些人才我相信他们应该懂得工业工程,懂得工业设计,最重要他们要懂得商业,懂得产业,这是综合性的人才,这种人才也不太容易培养。但这至少是人才培养的一个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刚才讲科技成果转化,大家讲了挺多的,特别是我们应该以产业为导向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在大学的科技成果,众多的科技成果里面,我们有一个词叫获得的科研经费里面有纵向科研资金和横向科研资金。是不是大部分都是纵向科研基金,所以没法对接。如果都是横向科研基金,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
严圣:
首先这个金额完全不能比。实际上我们在大学里面做的还是,因为完全不是一个金额,一个是千亿级的,一个是亿级的。纵向特别大。一位领导人说我们每年几千亿下去,为什么全球的专利大战,技术大战我们没有参与呢。唯一一个在国际上大战就是中兴和华为,这还是咱们自己玩。这个里面从导向来讲,到底是产业导向,还是技术导向,真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和科学院走的很近,科学院非常反对我们这个说法,研学校也好,院所也好,确实以研为主,而企业是需要发的东西,需要发的很成熟的东西。但是作为企业来讲,还是我刚才说的东西,任何一个地方不允许失败的事,谁敢像任正非那样。从理念来讲,我们确实中国人不太允许失败这件事是很难的。我特别希望类似于胥和平主任这样有资源的,要鼓励去创新,要允许失败。真的是签字,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不是那么直接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这个导向是很难很难的,非常非常难的。刚才听了张校长,杨校长这么说,我突然意识到我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几十年下来,我全是从大学拿东西,有没有好东西我帮你做。我突然觉得我应该向大学输送东西,因为大学在地非常重要。企业找我们,但是我们的资源可能让大学,通过大学一块推就不一样。张校长说石油资源,根本想不到打石油的怎么把石头吸出来,怎么去做海上石油的,工业无人机,怎么去一个机器可以管一大片钻井平台。我们要想一想,不光是拿东西,我们在北京应该找杨校长在石油上找张校长。
主持人:
谢谢。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主题重点是谈到了科技创新,或者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有人才的培养。原本高校还有一个服务创新,这个主题原本想谈,但是没有时间谈了。我觉得今天大家这样一个交流非常自由,我觉得有收获,有结论。包括纵向经费和横向科研基金,我认为应该加大横向科研经费。如果从源头上,这些科研项目的课题源头上是来自于企业或者来自于市场需求的,本身转化就非常容易。如果都是来自于上面的纵向科研的课题,转化起来相对来说可能难度会比较大。
最后每个人用一句话对本次论坛说一下感想。
严圣:
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次比一次好。
张业平:
产城融合瞄准需求,找准定位,精准发力。
杨宜:
只有政产学大家协同创新,我们才能够有更美好的未来。
胥和平:
以创新创业教育寻求中国教育新的突破。
张斌:
大庆是个可以创造奇迹的地方,东北石油大学期待着你们各位。
杨士进:
跟专家学习,用顶层战略设计来规划专家组织。
主持人: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几位嘉宾的分享,谢谢你们。
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到这里就彻底的结束了,希望明年再见到大家,谢谢大家,我会想念你们的。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