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卫东:立足农业创新、扎根大地创业

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纪实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支持、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主办、北京中科创大创新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隆重举行。“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是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论坛之一,也是海内外知名高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促进创新创业的国际性盛会。

本届论坛主题为“产教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来自约500所高校的12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来自政府、研究院、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媒体的代表,总计约1500人出席了论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吕卫东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吕卫东首先表示,农业大学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学体系里面独有的类型。行业办学,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的框架和逻辑,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农业大学的创业创新教育要立足农业,组织创新,扎根大地,开展创业。

在演讲中,吕卫东还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状。学校是1934年建校,1999年由七家科教单位合并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国家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到目前为止,985大学唯一不在中心城市办学的只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吕卫东深刻阐释了对于行业办学的理解,并特别介绍了在行业办学服务社会、带动产业、融入城市等方面的成果与经验。

以下为演讲实录:

农业大学是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学体系里面独有的类型,行业办学,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的框架和逻辑,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农业大学的创业创新教育就要立足农业,组织创新,扎根大地,开展创业。

在这里简单把学校的情况讲述一下:学校是1934年建校,1999年由七家科教单位合并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们位于国家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产教城的融合问题在我们那不是问题,因为我们是一个非典型的案例,杨凌农科城完全取决于我们大学在这。我们现在8万人,加上两所高校占6万人。到目前为止,985大学唯一不在中心城市办学的就我们一家。学科内涵是国内目前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和教育基本停滞,或者正在衰退,我们的“三农”问题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至少还要50年的时间,所以农业还在快速的增长,按这个速度,不出十年农业学科排名前十的学校都是我们中国的学校。我们学校和汉中的关系和刚才天大是一样的,在西北联大时期,西北联大下面有五个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所以和汉中科教历史文化也是一脉相承。这是学校合并组建的时候,国务院、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立足西北,面向旱区,辐射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未来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最大的空间就在旱区,当时成立我们这个学校就是要解决旱区农业的技术发展问题,农业科研问题。这是我们的使命。80多年办学历史,一个我们学校对中国农业的最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到现在北方小麦主产区有六次大的品种换代,有四次是我们学校推动的。当时全国就这么一个优势品种,所以在全国推广。第二是苹果,我们现在都吃富士苹果,但是富士苹果不是我们自主的植物品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新中国只有一个自主研发的苹果品种系列——秦冠,这是唯一的国有品种是我们的产品。

我们处在杨凌这个区域,杨凌示范区作为高新区,国家给高新区配置的所有牌子我们都拿到了,所以和整个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特别技术创新的总的趋势是高度吻合的。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回顾一下,国家层面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我们老学文件,每一个文件都代表着从国家意志的层面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推进的尺度和强度,代表了我们这件事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也是顺应这样的过程逐步推荐,14年开始响应国家的号召做顶层设计,16年把顶层设计还原细化为工作制度,现在正在筹办一个创业学院,今年正在筹办全国农林学校创新创业联盟,组织一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团队、教师、管理者,共同研究推动这项工作。

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就是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到目前为止,以我们学校为例,我来评价的话,现在的双创教育仍然是嵌入式的,不是融入式的——没有和现有的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完全融合融通。下一步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是实现这种融通日本,就像前面几位校长讲的,玻璃门如何突破,如何溶解,真正使双创教育成为新世纪农林高等教育的内涵。

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有它的特殊性,这和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生产区域性,和整个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紧密相连。农业靠自然过程,靠自然力作用的基本现状没有改变,你不能逆转自然过程对涉农创新创业的影响,作物生物的特性决定了教育教学的生产实践是按照季节,按照年份,按照24节气来设计安排。大工科一旦一个创业项目启动了,可以昼夜加班,持续推进,我们不行。我们资助了一个学生做家畜胚胎发育的创业项目,他老在创客咖啡的孵化器工作。我说你不到畜牧场做工作,他说我没法做工作,牛的培育有特定的时期。第二个农业的区域性,我们知道农业高等院校的配置是东南西北这样配置,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这样配置的。一个农业大学面对的产区,面对的农业主导产业,作物的类型,农业生产的立体条件是密切配合的。南方主要研究水稻,我们就是小麦和玉米。广西的孩子考到我们这发愁,他说我学完了回去怎么办。农业的区域性对创业活动也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最后就是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农业产业生产周期长,相对劳动产出水平比较低,这样的话也影响农业产业在这个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在这里我们要找到国家政策里面对农业农村,支持“三农”问题的亮点。我也经常鼓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农业产品,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比大工科更简单。西工大做的创业互联网+,+小的科创产品可以,但是互联网+航空母舰可以吗,不可以,但是我们可以,互联网+苹果,从这一点上我们更容易在应用过程中组织农业创新项目。

新时期我们引导学生面向“三农”,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响应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面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克服和摆脱“三农”基础弱的现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学生,让他们敢于、用于、乐于农村,围绕农业服务农民。解决好如何更好的立足区域,我们讲农业的区域性,首先要抓住区域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的痛点,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关键点,以此突破组织创新项目的设计,组织创新活动的展开。第二,配置创新资源。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在整个企业大军里面也处于弱势,一个规模不大,第二层次不高,基本上都在一产领域。二三产融合发展远远没有达到。这是一个问题,也给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农业大学的建设,从我们的创业教育资源配置启发和引导,怎么把农业和一二三产协同起来,组织新时代,新形态,符合“三农”发展规律的,是我们的期望值。第三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单一的学科是不行的,传统的园艺、农学、畜牧等等这些不行,必须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刚才姜主任讲的,要把现实问题还原为教学问题,这样的话才可以有效地支撑和推动学生投入这样的过程。第三要面对如何解决好校内资源的问题。校内资源的核心是教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专业课教师从来没有创业的实践,也没有创业理论的修养,依靠这支力量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难的。现在像创投公司,大的创新教育的培训项目是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方法,但远远不够。高校创新教师的师资培养仍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平台建立起来简单,只要有资金,平台的运行和发挥平台在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校外的资源,怎么和地区、产业、行业的政策衔接,寻找更大的创业空间,更大的创业土壤,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具体工作的两个突破口,第一紧抓竞赛倒逼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周期很长,短期内最能看到你这个效果的就是竞赛的成绩。你做没做这个事,你把学生投入进去了没有,教师有没有做有效的引导,从你竞赛的成绩上,反映得一清二楚。没有竞赛,创新创业的效果很难表达,创新创业遇到的问题也很难挖掘,我们就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倒逼机制,以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口。这是我们围绕竞赛做的策划,做的工作努力。我们在各类国家级、行业级的竞赛当中总成绩,到目前为止在农业院校稳居第一。第二要坚持三个面向,三个分类,以此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长期任务。三个面向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分类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突出协同育人,面向现代农业突出跨界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的各类要素要实现菜单式供应,模块化选择,把全体学生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每个学生的潜质,他的发展需求归到创新创业教育某一类,相应的配备有效的教育资源。首先拓展创新教育体系,提供丰富的模块化课程,课程仍然是高校的王牌。所有的教育资源最终体现的基本单元就是课程,所以我们优化课程,建立一个相对完备的,能够支撑学生,启发学生创业理念,创业兴趣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当中有效的执行。第二是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匹配精准的分类指导。我们通过推介、选聘,反复的遴选,组织了一个师资库,学校有创新兴趣,掌握创新理论的教师和社会上创投公司,培训公司,他们长期从事创业教育的这些教师结合起来构成师资队伍,来支撑我们课程的执行。第三是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提供层次递进的训练平台。必须按照项目,手把手、耳提面命的组织学生进入实训过程。第四打造创业生态链条,提供高品质的互动实践社区。从创客工作坊到创新工作坊到校级创业园,建立一个层级的社区体系。西农的贡献就是面向区域做出重大贡献,我们在北方旱区建设了140多个在农业主导产区中心区的实验示范基地,有40多个永久性的实验示范站。在产区产业的最中心,最前沿,这个既是我们学校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重要的窗口,也是我们执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农科学生了解农业产业的可能性吗,目标在哪,到这个平台上就能一清二楚。面向现代农业,突出跨界培养。现代农业在技术层面的配置已经不是一个单一学科,单一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训练体系里面所能够涵盖的,这样的话必须组织跨界培养,学科之间要打通要交叉,校内校外要打通要交叉。学生一定站在专业立场上吸纳包容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术,更多的经验,同时要站在校园门口看社会,看产业,才可能有创新创业的创意、想法。目标是实现三个融合,通过三个融合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里面的基本点不是任何一个专业单独能做出来的,什么人能五个点统筹起来,面向乡村振兴,进入社会,要筹建一个乡村振兴专业,不仅是技术的,还有管理,不仅是农科的,还有社会的。现实创新创业反过来要倒逼整个教育理念和农科培养模式根本性的,革命的变革。

工作成效,是衡量表达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最直观的序列,目前我们在农科院校的综合成绩还是稳居第一的。第一个是杜仲,杜仲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展开以后,经过两年孵化发展,已经辐射了大概500万亩。过去杜仲是生态林,我们把生态林的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一下子使生态林的效益在经济加工领域获得了价值链的延伸和延长。杜仲是天然的降压良药,在日本市场,日本人非常迷信杜仲,杜仲粉,杜仲茶,以此来作为保健食品。第二个是葡萄酒酵母的推广。我们葡萄酒产量,特别是达到国际标准的,高品味的葡萄酒产量每年以3亿增长,我们没有有效的适合本土葡萄酒的酵母。第三是土壤修复方案的提供,这里面最关键的技术是检测,比如说现在有投资的企业家愿意投资农场,我包一万亩农场,农场适合种什么首先要土壤检测,传统的要半个月。现在就像测血糖一样,根据这个结果提供一个使用方案。如果这个土地的成分和结构不利于项目投资和栽培的作物,给它一个治理的方案。这个项目现在已经融资2亿。最后是扶贫的项目,2年级的小姑娘卖苹果,坏苹果谁出了,中国人都不太吃。中国人不吃了,但是国外有穷人,“一带一路”上有低收入国家,他们要吃中低端苹果,中低端苹果的市场怎么选定。用两年的创业把中低端苹果全部销售出去,每年销售额2000万。我跟指导教师说,教了一辈子农产品销售一个苹果也没卖,你的学生2年级卖的2000万。最大的动力解决贫困问题,老苹果产区基本上都在贫苦带。涉农领域还是很有价值的。

农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实现与社会使命相一致的文化孕育这是灵魂,与学科特点相契合的融合发展这是核心,与产业特色相匹配的资源整合这是重点,与国家战略相贴合的协同发力这是保障。

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米库创业)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